专访中关村储能联盟张静:2017年储能会爆发式发展吗?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下称“CNESA”)发布的《全球储能市场跟踪报告》显示,2016年四季度,中国储能市场新增投运储能项目10个,装机规模18.9MW,项目个数同比增长25%,环比2016年三季度增长233%;装机规模连续五年(2012-201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78%。
从数据来看,2016年中国储能市场发展速度惊人。以此展望2017年,据国际金融公司(IFC)近期发布的《新兴市场的储能发展趋势和机遇》,未来五年储能在新兴市场将以40%的增长率迅速发展,从当下的2GW增长至80GW。
2017年中国储能市场是否真的会迎来爆发式增长?未来五年中国储能将如何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了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张静。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成立于2010年,是中国第一个专注于储能领域的行业组织,致力于通过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应用的推广促进储能产业的发展。
2016年储能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能见Eknower:您将如何总结2016年储能的发展?
张静:我认为,2016年储能产业发展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整体发展态势向好,其原因在于:
第一,多项政策助力储能发展
储能在《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中被重点提及,这些政策描绘了储能技术的创新发展路线图,重点技术攻关、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的储能技术装备。另外,储能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也在《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得到体现,使其成为实现能源互联和智慧用能、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促进多种能源优化互补的重要支撑技术。在能源互联网背景下,储电、储热、储氢、储气等都涵盖在储能的范畴里,通过不同形式的能源存储,实现电力、热力、交通、油气等用能领域的互联互通和多种能源形式的综合利用。
由此可以看出,从国家能源政策层面,整个新能源行业都在为储能发展开绿灯。
第二,储能技术成本大幅下降
除了政策助力外,储能技术成本的下降更是促进储能发展的直接动力。
2016年储能技术成本大幅下降,跟2013年单门技术的建设成本对比,降价幅度在30%到70%之间。而从技术性能来讲,各项性能都有一定提升,在循环寿命、转换效率等方面也已趋于稳定状态。从应用上讲,据2000年到2015年的数据显示,以电化学为主的装机量是140多兆瓦,这是15年累积总量。而2016年,装机量是189兆瓦,比15年的总量增加了49兆瓦。除去已实现的,还有700多兆瓦未实现规划,将在一到三年内逐步实现。技术成本的下降,为未来大规模的储能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代表着储能商业化越来越近。
而在储能商业化的进程中,资本市场的活跃为其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三,资本市场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从2013年开始每年都会有一些金融机构投一部分钱到储能领域,但投资量较少,多数是持观望态度。但从去年开始,有很多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投融资机构主动积极的了解储能,并已投了一些储能项目。资本的进入将激活储能市场,使项目得到真正落地。
这三方面因素是2016年我国储能产业迈出实质性一步的助推器,并且这种推动力也将持续助力2017年的发展。
2017年储能发展态势全面铺开
能见Eknower:基于上述发展,2017年储能产业的发展态势如何?
张静:我国储能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经过2016年发展小高潮后,2017年储能产业已具备进入爆发式发展态势的条件:
一、政策方面。国家能源局非常重视储能产业的发展,在《2017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制订实施《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储能技术系统研发、综合测试和工程化验证平台,推进重点储能技术试验示范,并将在年内推动重点储能项目的落地实施,加快储能的商业化进程。。政策的支持,给储能公司提供了研发技术、开拓市场的空间,特别是有利于储能的商业化进程。
二、企业方面。企业下一步首要关注重点是商业模式,良好的商业模式有利于保障企业前期投资资金的运转和未来发展。第二是营利性,企业要明确自身的受众定位,让技术发展符合用户需求,实现技术与市场的融合。第三是政策,企业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指导,政策将为企业发展提供原始推动力。第四是创新度,预计2017年企业的同质化会很密集,最终导致企业之间以价格为竞争手段,但市场不成熟下拼价格毫无意义,所以企业要想具有竞争力,需提升自身的创新力度。
三、投资方面。2017年将会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到储能产业中。目前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对储能投资都具有很高的积极性。此外,成本下降,使投资回收期逐渐缩短,并开始逼近赢利点,也极大地吸引了资本市场。
四、补贴方面。补贴应只作为短期内扶持企业的一种手段,在市场机制还没完全建立起来之前,给予好的企业和技术一些扶持补贴,将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但不能让补贴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政策。除了适当补贴,储能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真正需要的是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利用市场增强企业生命力。
五、储能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在技术路线方面,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发展速度较快的储能技术。据锂电大数据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锂电池储能市场需求量将达到16.64GWH,按当前装机份额测算,锂电池未来五年累计需求量将达到45.59GWH。基于此,各大储能锂电池厂商在2017年积极布局,比如雄韬股份定增8.25亿元用于锂电池扩产,计划2017年安装600MWh生产线,并以7:2:1的比例分派给动力电池、通讯电池和储能电池;科陆电子与LG化学成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开发储能电池包。这些布局都将推动锂离子电池向好发展。
不过目前我国储能技术还没有更好地进入市场应用领域。对此,储能下一步工作重点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技术研发路线。在贴合用户上,随着市场格局逐步明朗、商业化更加明显,从而储能技术越来越适应用户需求,与此同时,市场应用也将使储能技术进入到优胜劣汰格局。
六、用户侧方面。根据CNESA的统计,2000-2016年应用于用户侧(即分布式发电及微网领域)的投运储能系统累计装机量为107.9MW(不包含抽水蓄能和储热项目),占全部装机的比例为57%。其中 2015年7月-2016年12月用户侧安装比例占全部规划的54%。可以看出,从2015年下半年至今,储能产业又经历了一个增长小高潮,由此预计2017年用户侧将保持高增长态势。
而在这一增长态势中,园区依旧是热点,在东南沿海等地区,已有很多园区开始参与储能系统建设,特别是新建园区,积极性很高。不仅如此,很多企业也愿意参与园区的储能建设,比如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南都电源”)、上能集团等都签了很多园区项目。此外,政府的很多示范项目也将落地园区,这为园区未来想发展成为能源供应商提供了重要支撑。储能在用户侧的应用具有最浓厚的商业化气息,成为储能快速发展的生力军。
七、辅助服务方面。目前对储能辅助服务的关注点在电力市场,2016年6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电储能参与“三北”地区电力辅助服务补偿(市场)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是第一个给予电储能参与调峰调频辅助服务身份的电力政策。“通知”规定无论在发电侧还是用户侧,储能都可作为独立主体参与辅助服务市场交易,这一政策将使储能深度参与电网调峰调频,从而挖掘储能在该领域的潜在收益点。此外,储能辅助服务具有很强的后续经济性,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一直存在于储能发展中,所以2017年储能辅助服务的利益点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储能的刚性需求发掘潜力不够
能见Eknower:储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呢?
张静:通过上述几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储能产业发展成果和前景都十分喜人,但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储能产业所存在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将会长期影响着储能发展。
一是目前我国的储能价格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价格机制,导致储能本身价值无法量化,这就制约了储能作为一个灵活调节电源的本身价值。而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通过电改、储能价格、政府推可再生能源的决心等综合因素来共同推动。
二是储能的刚性需求发掘潜力还不够。目前大众对储能的认识还处在可有可无阶段,虽在用户侧、调频方面发展很好,但其需求并不刚性,所以提高行业对储能的刚性需求是其发展的关键一环。提高刚性需求首先要寻找与储能技术相匹配的客户,并且将储能的应用范围扩大到其他行业,比如军方、电信基站、数据中心等对储能系统也具有一定需求,目前已有很多企业把自己的触角衍生到医院、图书馆、学校等。但刚性需求问题会持续性的存在储能发展中,从目前来看,还需2到3年时间才能突破该问题。
三是储能技术标准的缺乏,导致储能技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短期内应加快标准体系的建立,尤其是团体标准的建立,团体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尤其在与国际接轨方面。目前标准出台时间未定,对如何制定团体标准还不明确。
四是大众对储能的认识还有所欠缺,目前很多人不理解储能真正的用途是什么,如电力市场作为储能目前主攻方向,很多电力系统,尤其是地方对储能并不了解,对储能的态度也是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要想提升大众的认识,需真正落实一些储能项目,从项目上来推意识。
这些问题虽短期内依然存在,但随着储能产业逐渐成熟,我们预计到2020年将会得到逐步解决。
2020年是储能商业化初期的关键节点
能见Eknower:随着这些问题逐步解决,2020年我国储能发展态势又将如何?
张静:按目前储能的发展趋势,到2020年储能将会有一个可预见性的发展路线,更重要的是,2020年是储能能否实现商业化初期的关键节点。
我国的储能应用市场前景很大,在《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提出,到2020年示范推广100兆瓦级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10兆瓦级钠硫电池储能系统和100兆瓦级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等一批趋于成熟的储能技术。这一政策将为储能商业化发展奠定技术基础,从而推动储能各方面全面发展。
首先是企业方面。2020年企业分化现象将会越来越明显,届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会体现出来。对此,企业在发展中要头脑清晰,将自身发展的着眼点放在落实项目上,以实质性的项目作为自身抢占市场的竞争力,因从长远来看,企业站稳风口的核心是具备实质性的发展能力。
其次是投资方面。投资回报期长、阶段性问题不明晰等问题制约着资本进入储能市场。证券市场分析认为2020年储能市场规模将达1000亿元,这一市场规模的健康发展需建立完善的投资机制,首先要将投资回报期稳定在一定时间内,不管是7年还是8年,让其具有稳妥性,在此基础上,逐步缩短回报时限。其次对回报期内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预判,并提出解决方案,这将增强投融资机构的信心,并使本金之外的增值成为行业发展的亮点。
最后是商业模式方面。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储能技术成本快速下降、市场机制逐渐理顺、多领域融合渗透、储能项目装机规模快速增加,到2020年我国储能商业化初期将建立。但要完全商业化还任道重远,需有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储能商业化只能靠踏踏实实做好项目一步步走出来。对储能企业来讲,目前还有不少困难需克服,虽然成本有所下降,但总体上成本还很高,一套储能系统的成本还在几百万甚至上亿元,这对传统类的大公司还好,因其本身有传统业务经验,还有资金储备,但对一些比较年轻的企业,因资金投入巨大、对客户在系统使用过程中的契约精神无法保证,投资回报期不确定等问题,其资金运转困难,没有能力进一步进行项目投资建设。所以要想实现商业化,就需要企业有扎根行业的决心。
但可喜的是,我国一些企业对储能的商业化已做了很好的探索,比如这些企业:
一是锂离子电池类企业,如比亚迪,立足海外市场,一方面利用海外市场的盈利模式赚取利润,另一方面验证自身技术。而宁德时代则专注于国内市场,采取稳扎稳打策略,其电池获一致好评,还积极参与了西北项目。这些都属稳健型企业,前者有利于自身技术发展,一旦国内市场发展态势良好,其将有过硬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投入国内市场,后者有利于在早期站稳国内市场,并培养用户黏性。
二是铅炭电池类企业。这类企业十分注重技术研发,如南都电源、双登集团、山东圣阳电源、西恩迪等企业一直深耕技术领域,同时,踊跃参与一些项目。专注于技术有利于这些企业增强自身实力,从而获得市场认可,以此为其聚集更多的市场资源
三是化学液流电池类企业。像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实现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另外,北京普能世纪科技有限公司也已满血回归,接下来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重新占据市场。
这些企业都已在储能行业坚持了十年或更长时间,它们的全面发展将成为储能实现商业化的先头部队。
如果您从事储能、新能源相关工作,希望在能见发布重要新闻或加入相关行业交流群,请联系能见储能研究员冯优手机:18611722885微信:fengyou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