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新能源变革和创新塑造未来格局
南非目前正站在能源革命的前沿,创新不断推动行业进步,塑造着未来格局。在解决能源安全挑战、迈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投资者正在积极探寻快速变化环境下的机遇。 近年来,南非在能源结构多元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减少了对煤炭的过度依赖,向更清洁、更可再生的能源转型。得益于该国充足的阳光资源,太阳能成为了规模化项目和分布式发电系统的优选,并且太阳能电池板成本的下降以及政府的支持政策推动了南非太阳能安装量的
光伏年报频现“惊雷”,3家下修业绩、1家玩“大变脸”!
光伏行业年报季,冰火两重天的视感拉得即满。一边是晶科能源、阳光电源、罗博特科等上市公司交出了亮丽的业绩答卷,另一边还有一些上市公司在忙着下修业绩,更有当预披业绩而未预披的情形,搞得投资者一脸懵懂。 晶科能源(688223)年报显示,2023年实现营收1186.82亿元,同比增长43.5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4.40亿元,同比增长153.2%。同时,晶科2023年组件出货量达到78.5G
延期!又一千亿光伏巨头募投项目生变!
近日,总市值超1400亿元的光伏巨头阳光电源(300274)发布一则关于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延期的公告。 总投资超24亿的项目延期14个月 公告称,公司计划对2021年度针对特定对象发行的A股股票所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进行调整,原定的“年产100GW新能源发电装备制造基地项目”预计完成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日期,将由原先的2024年4月30日延后至2025年6月30日;该项目总投资规模达24.52亿元
阳光电源投资成立新公司 业务含节能管理服务
企查查APP显示,近日,滁州佩阳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0万元,经营范围包含: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节能管理服务;风力发电技术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等。企查查股权穿透显示,该公司由阳光电源旗下武汉思阳新能源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储能行业呈现三大新特征
● 本报记者 刘杨 4月11日,在第12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现场,中国证券报记者观察到,出现更大容量的电芯和电池舱、储能安全“化被动为主动”、AI算法赋能储能成为本届展会上所展出新品呈现的三大新特征。 2023年,储能产业洗牌初见端倪。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3年,大量企业入局储能赛道,行业“内卷”空前加剧。面对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加大对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等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
鼎泰佳创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 客户包括华为/比亚迪等
近日,深圳市鼎泰佳创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由同创伟业领投。 据“同创伟业”消息,近日,深圳市鼎泰佳创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鼎泰佳创)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由同创伟业领投。 资料显示,鼎泰佳创成立于2010年,专注于新能源领域电力电子产品的检测装备的研发,拥有电力电子、自动化、ATE测试、软件开发等多个研发中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电力电子功率变换和控制技术、高精度全集成整线自动化和智能化
“光伏第一股”加码超充:安徽首富续写新能源故事
“中国最牛的风险投资机构其实是合肥市政府!”近期,阳光电源市值坐稳“光伏第一股”的交椅,私募大佬转发的微博时隔多年再被证实。 ▲图源:微博截图 阳光电源成为“光伏第一股”,是厚积薄发,在逆变器领域取得斐然成就后,成功开辟出第二增长极储能,还进军市场广阔的充电领域。3月21日,阳光电源在“PAT2024爱光伏一生一世”先进技术研讨会上,发布光储2000V高压系统技术、全场景干细胞电网技术、《工商业储
避免无效“内卷” 回归储能技术创新主航道
● 本报记者 刘杨 4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舒印彪在第12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上表示,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仍存在利用率不高、安全风险、标准缺失等问题。舒印彪建议,加强规划引领,优化调度运行,完善市场运营机制,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加大政策支持,加快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电子基础处处长金磊在本届峰会上表示,下一步,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将会同
中核1GW光伏逆变器框架集采:阳光电源、禾望、上能、正泰电源、株洲变流、科士达、锦浪等8企入围
记者获悉,4月8日,中核(南京)能源发展有限公司2024年度逆变器框架采购供应商入围入围候选人公示。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禾望科技有限公司、上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正泰电源系统有限公司、株洲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江苏云晟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深圳科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锦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家企业入围。 标包1组串式逆变器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禾望科技有限公司、上
漩涡中的光伏“产能过剩”:贸易保护主义的“替罪羔羊”
针对中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讨论的漩涡再度袭来。 尽管这并非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论调,但其也折射出:当以中国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后,欧美国家的焦虑不断增加。 事实上,从2010年出现的欧美“双反”到近些年来针对中国光伏企业启动的多项调查,纵观整个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史,来自外部环境的“偏见”始终没有消退。而眼下中国光伏企业正掀起新一轮的出海浪潮,内外交织双重压力扑面而来,却不失为产业升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