驭势科技邱巍:智能汽车的应用和创新
“GIV全球智能汽车前沿峰会”于6月20-21日在深圳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大会邀请了行业内专家讨论智能汽车的发展进程与发展路线,研究当前智能汽车核心技术进展与未来发展,并就智能汽车中的5G通信技术与智能汽车测试技术与测试方法、智能汽车的法律法规与标准等核心问题展开研讨。
6月21日以“领先应用与创新生态 ”为主题的前沿技术与领袖峰会( II) 召开。此会议主要内容包括:智能汽车在公共交通、物流、城市中的应用;高精度地图、物理信息等技术进展与应用;无人驾驶不同等级技术应用场景;智能驾驶平台;基于无人驾驶的出行变革;智能驾驶创新生态;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与智能汽车协同;出行大数据在交通及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基于无人驾驶形成的各类创新型业态。
驭势科技首席生态创新官邱巍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演讲。
以下为发言实录:
今天的主题是应用和创新,我就围绕着我们自己在应用领域的实践,以及由此带来的创新,给大家看一些我们的实践。
首先我想打一下鸡血,看看我们最近的一些进展。这个是我们在某一个区域,在公开道路上跑车的情况,那天正好是北京的雷雨天,所以雨刷一直在刮,雨刷对深度学习的影响是今天的一个重要的话题,尤其是图像识别。这是一个城乡接合部,大家会看到在中国道路上所独有的现象,大爷大妈、快递小哥、行人、违章驾驶的人、横穿马路的、违章停车各种各样的都有。如果大家对今天的分时租赁有所了解的话,这是一款十万不到的车,是宝骏E100系列车,是纯国产。做到纯国产就意味着不仅仅是从系统层面,要对整体的传感器、算法进行优化,同时它要从量产层面去打通我们昨天谈到的瓶颈的环节,就是线控、制动、转向这些供应链的环节。这个车我们也没有采取今天行业里标配的64线激光雷达,仅仅采用了32线激光雷达,再加上一个摄像头,主体采用的是视觉定位,激光雷达主要是去扫描一些障碍物。应该说从效果来看,它已经能够处理非常复杂的一些中国特色的道路基本状况。横穿马路的快递小哥都是我们中国特色的现象。进行环道,环道还有一段雨天识别信号灯的情况。过一个隧道,短期会GPS失效,但是我们的车上没有GPS,纯采用图像识别技术去定位。
这两天很多老师都在谈业绩打鸡血,两个,一个是Waymo要买两万辆车,以及后面6.2万辆车,还有就是通用Cruise接受了软银二十几亿公司,对业界来说是打了鸡血,但是打了鸡血以后我们要冷静下来思考,鸡血背后是什么,这是Waymo在凤凰城常态化运营的状况,从路况上能看到它的根据刚才所展现的复杂的中国特色的状况应该说还有很大的距离。事实上它只敢在凤凰城跑,再换一个地方就不敢了。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Waymo这个车的完成度是非常高的,它在汽车工业的整合,跟现代科技的整合上做了非常多的工作,这是国内企业今天还欠缺的地方。
软银高调投资Cruise的背后,实际上有很多地方是走不了的,比如前一段讲了只在旧金山1/4的区域可以做测试,而且这个区域当中有很多地方是上了黑名单的,交通信号灯模糊的地方不敢走,两线并一线的地方不敢走,道路狭窄的不敢走,隧道不敢走,说明高度依赖GPS,车辆掉头甚至都不敢做。这个实际上在今年早期的时候,Cruise高管自己跳出来说今天在测试的时候还是频繁碰到一些非正常的现象,所以这条路走下去时间还是很长的。为什么软银要投?正说明像通用这样的企业自己个人投不起那么长的赛道,那么长时间,所以需要找到更大的资金量,这是冷静的一方面。但是从另外一分析我们也看到,巨头很擅长做长期的规划,今天敢于走出这一步,一定是认为未来这是一个确定性,未来一定是这个样子,但是未来怎么走?需要多少年?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因为所有的企业并不是都像谷歌那样有钱,账上趴着几千亿美金,像通用和软银这样,更多的企业可能还要靠烧VC的钱,能不能走到这个?怎么走?未来是一个确定性的,未来是什么呢?我们总结一下,我认为三个词,第一个是滴滴2.0,讲的是大出行,没有人去开车的时候,我们出租车运营、公交体系的运营是怎样的?第二个是顺丰2.0,讲的是大物流,我们的卡车运输,干线的、支线的、毛细血管的运输,当没有司机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第三点应该说是完全崭新的应用空间,我管它叫万达2.0。当人不需要去开车的时候,这个车未来不再是纯车的形态,它是各种商业跟移动平台的整合,它可以是零售,它可以是一个移动的餐吧,可以是移动的娱乐空间、卡拉OK,所以这一块的想象空间很大。假设前面滴滴2.0、顺丰2.0讲的是节流的话,带来更大里程价值的就应该是后面的万达2.0,它是开源的。但是这条路未来到底是会怎么样的?今天大家都在摸索,只是有一种想象,大家都不太清楚未来怎么样,这条路走多少年?从技术演进、从头部行业的实践来看,我们认为至少要5-10年,因为中间涉及到法律法规的问题、技术的成熟度问题、产业化的问题、人民大众接受度的问题,所以方方面面都要考虑。
需要很多钱,所以需要从市场上,不仅是VC要钱,所以这条路我们认为,我们在展望诗与远方的同时,我们也要想到当前的苟且,把今天已有的技术应用到相适应的场景当中去,把它的转化为市场的产品、市场的营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的诱惑,不能是所有的钱都要转入,我们要围绕着对技术的演进、对商业的迭代有价值的应用去推进,这是一条路要走。在这个过程当中,无人驾驶我们反反复复说,它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人工智能产品、ICT的产品,还有一块巨大的隐藏在冰山底下、水面底下的是传统的汽车产业,甚至当时万达2.0的时候还有那么多垂直产业的融合,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一直提醒自己,我们一方面要去拥抱创新、去开创未来,实现我们的诗与远方,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要心怀敬畏,敬畏百年来传统产业、汽车产业所积累下来的方方面面。
后面我大概讲一下我们的实践过程当中,心怀敬畏、拥抱创新,心怀敬畏的话,首先我们要去把我们的高科技应用到我们的汽车产业当中去。今天大家都看到,我们大家都可以玩很好的算法,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就像昨天博世给我们呈现出来的,这个算法承载的计算单元各个方面是不是符合汽车行业的规律。车的算法行了以后如何控制底下的汽车?就涉及到传统一级供应商所要做的,把转向、制动、底盘各方面都要通过计算机做,这方面对我们国内来讲是比较欠缺的,高端的都掌握在国外的一机供应商手里,中低端的我们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单向做市场又小又贵,所以我们今天看到整个业界多数在采用的是林肯的车型,因为林肯的车型线控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做得非常棒,车载电脑部分还是用工控机,还是用一些大脑,用GPU的显卡,这显然离产业化还有很长的道路。这方面我们也在尝试做一些突破。
我们闷着头在一年时间,我们自己也在慢慢开发车载的电脑,这款是我们已经应用在各个合作伙伴当中的车型上面的量产车载电脑,刚才展示的是一个环节,在车上是高频震动。还有一块是仿真式,在无人驾驶领域,我们也在尝试做。这是在园区做的照片级别的仿真监控。可以在空间当中做各种的感知、定位、规划。让车在实际上路之前能够有一个比较稳妥的测试方式。也可以根据各种需求配置你的传感器。真正让工程做得简单,让高昂的无人驾驶技术能够走入平常百姓家,就是一种亲民的价格。这种方针还需要走向实处,所以我们也尝试着把它的身体留在真实世界当中,让它的灵魂还在虚拟世界当中飘荡,这是一个真实的车,所有的物理属性都是真实的,它所感知、所看到的世界是我们通过数字化空间构建的。还有一些我们没展示出来。
刚才是我们以敬畏的心态去打基础,如果没有这款东西,永远只能停留在示范与演示阶段,有了产品化的东西、系统化的工具才能走向应用,接下来我给大家展示的是在过去一年左右时间,我们在跟合作伙伴一起真正做的商业性的示范。因为我们公司发展从2016年2月份开始,2016年我们还是到处去吹吹讲讲,讲讲故事,进入2017年以后,我们觉得必须得落地,所以2017年我们主要是跟头部的客户在探索一些点,进入2018年以后,我认为无人驾驶行业在经历了喧嚣以后,等待我们回答的是商业化在哪里。所以我们今年主要的目标就是要高频、刚需、可量产,不做演示、不做示范,我们要的是可以真正产业发展的可量产的东西。
这是我们去年做的机场的一个项目,这个视频有点老,今年这个车刚刚在上交上跟合作伙伴一起发布,真正变成一部高度集成化量产的车,我给大家展示一个视频巴是怎么运营的,我就不多讲了。
这是我们去年跟万达2.0这个方向,我们要跟shopping mall合作,展示智慧商贸,大包小包买完以后车找不到了,有的女同志可能找半个月都找不到的,怎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升购物的体验。通过手机终端叫一个车,这个车自动把你带到停车位,也可以把你从停车位带到购物点。这是我们在产业新城跟华夏幸福合作的,做的是园区的微循环。很高兴看到在南方有这么一个下雪天,对常态化运营也是一种考验,因为在下雪天对激光雷达产生很多的干扰点,这是进行常态化的运营,在其他的点也在部署。无人驾驶技术不仅仅是为大出行服务,大物流也是,物流会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可以说是极端的,我们也在跟某个机场尝试做商业化示范。大家请注意,这个车我们叫作场内物流,所谓场内物流是要开到飞机底下去的,在飞机场任何对飞机的影响都是一个重大的事故,所以在这种系统当中对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是近乎苛刻的、极端的。从驾驶技能来讲,假设我们说无人驾驶是提供了一个驾驶员的话,这个驾驶员进入到这个领域以后,不再是一个C牌照的驾驶员,应该是一个A牌照的驾驶员,因为当他拖六节,柔性拖车的时候,对拐弯的角度、对力度的把控不是常人所能接受的。这个应用我们是面向今天的分时租赁,就是共享出行。排排队,大家去找车,这样一个看似比较间的场景,实际上对今天的共享出行来讲是一个能够带来非常大的降低运营成本的手段,今天OFO、摩拜可以派小车拖几十辆车,但是我们这个不行,需要单车运营,所以这个运营成本非常高。很开心看到今天业界大家都在接受,大家都在往这个方向走,剩下的就是产品化的问题、运营方案以及技术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商业的问题。
这是自动代客泊车,业界都在讲,可以想像,我开了一个车,跑道今天的五洲酒店,出来一个服务员,你把钥匙交给他,他帮你把车停到地库,自己不用下去。你要走的时候一个电话,他把车给你弄上来,在门口可以接车。这样一种五星级的体验,假如能够嫁接到共享出行上,假设用在个人私家车上,可以想见它的市场空间。这一段展示的是什么?首先如果大家仔细看一下,它是一个产品化的东西,没有任何激光雷达,没有GPS,有的只是摄像头,再加一些简单的传感器,它的完成度非常高,是量产级的。其次大家看到的,它是一个停车精度的问题,我们的同事在那儿停了二十次,二十次测量了一个精度,左右大概在7厘米,前后在10厘米的精度,这样一种精度意味着什么呢?我接下来就要讲到,刚才如果讲运营的话,接下来就讲创新,由技术的突破所带来的商业的创新在哪里?我们公司有一个零,我们叫2031使命,在2031年我们这帮中年人快退休的时候,能够看到两个领域,零拥堵、零交通事故死亡的体系,三个1/3,第一个,我们是对交通拥堵方面,我们希望降低1/3的交通拥堵,第二个1/3,我们十分出1/3的道路跟停车使用空间,这是对社会的影响,第三个1/3,我们希望人们在路上的时间有1/3转化为生产力,背后讲的就是今天的万达2.0,在路上不再是枯燥的开车,而是去享受生活、享受工作。刚才这个停车我们算了一下,第一小型车、A0车的使用,第二由于停车精度的提高,可以释放出1/3的停车空间。大家都知道停车是一门很赚钱的生意,这个涉及到房地产土地,释放出1/3的土地来,背后就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价值。我们也看到一些新的业务性,第一,原来没法停车的地方,两根柱子之间很小。第一,精度,第二点把需要人进去开门的空间留出来。第三个车门小,可以利用起来。第二个,原来停一个车的车位今天可以划车三个停车位,给我们带来业务上的创新就是一种高密度的停车。可以盘下一个停车场,原来100个车,经过我们的技术突破以后,可以使用到300个停车位,甚至400个停车位,会带来整个价值的变迁,管理的变迁,具体是什么还需要继续探索,所以这是应用加上技术带来的创新。
最后拿这张图来总结一下,今天这个题目我认为非常好,就是应用跟创新,汽车这个产业今天越来越看到的是各大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融合,这样一种超级巨大、超级复杂的产业的生态显然不是一家企业能够去独自承担的,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汽车产业链跟ICT人工智能产业,还需要跟其他的垂直行业融合创新,融合创新涉及到跟车怎么融合,昨天听到比亚迪的老总谈到开放车的平台。在车平台后面的运营服务怎么支撑,刚才也看到了,由停车技术的提高带来运营模式的变迁,面向客户,它的服务平台怎么搭建?跟人的交互怎么样?所以这些都是,当一项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当时,整个行业,跨行业需要思考的东西。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
(能见App根据速记整理,未经发言嘉宾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