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王成山:电网怎么支撑分布式发电应用比例大幅度提升?
2018 年8 月 21-23 日“2018中国可再生能源学术大会”在京隆重召开,大会以“绿色能源· 创新引领”为主题。国家能源局,科协等领导,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及主流媒体超过千人出席开幕式。
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成山出席会议并作发言。
以下为发言实录:
我今天的题目可再生能源与智能电网,我今天简单与大家汇报一下。
主要两个方面,一个是智能电网的重大需求,还有配电的发展。
关于智能电网大家总希望有一个很清晰的描述,我们说智能电网只简单的说把各种新技术应用到传统电网中来,然后提升电网水平,包括新材料,储能技术、信息技术等等。最重要的是增加电网资源配置能力,争取能够支撑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介入。
智能电网的发展没有办法回避掉大的趋势,到2030年,再生能源周期有人说是15年有人说更多,跟现在相比肯定要翻一番。将来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到60%的时候电网就不是现在以火电煤电为主的电网,而是以可再生能源主导的电网。可再生能源和传统的机组还有很大的不一样,包括机组的波动性强等等,在那种情况下我们的电网要怎么运行,是需要控制的。此外,电动汽车会大幅增长,里面的电怎么来,怎么让电动汽车和我们电网之间更加友好的支撑相互之间的运行。
终端电能比例现在是22%,相信未来可以提高到50%。我们可以更多用电来进行终端消费,所有的东西都意味着我们未来电能的需求从性质上、从量上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电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不得不做出巨大的进步,因此我们希望未来电网能够满足用电便捷高效的需求,能够满足市场充分竞争的需求。
不同国家的智能电网发展都有不同的战略。第一个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第二个加强区域电网互联,改善资源配置的能力,发展配用电侧产业,供需互动的智慧用能,完善电力市场建设,构建灵活的电力业态,政府资金做引导,调动社会广泛参与。刚才很多专家都在说可再生能源的成本预测和发展趋势,风电、光伏的成本都在大幅下降,光伏7年成本下降了85%,风电下降了65%。很有潜力达到平价上网,未来我们靠在座的努力,我们希望可再生能源能够更加的大幅降低成本,这样我们的竞争力就起来了,才能提高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
还有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储能的技术水平、安全性、寿命经济性能不能承担起责任,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事情,但是未来什么样的投入方式需要不断的探索中寻找解决的途径。
储能的容量近些年也在大幅下降,能量的密度也在提升,大家都对储能进行了很高的希望,包括科技部也好,国家消防部门也好,都认为储能是为电网的形态带来改变的技术。
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和集中式开发并重,远距离输送按照现在的规则无论风光怎样的波动,到了这儿以后你的功率一定是平的,一定是恒定的。在源端波动到了售端还是波动是不允许的。源端是波动的,到了售端要表现平稳怎么办,只能把风光、水、火电混合输送过来。如果输送风光的话,风光的比例不超过20%,按照现在的体制机制不是我们想象的开发多少就能把它输送过来,一条线路输送过来只有20%的量风光,其他的量为了保持平衡一定混合来送,这是远距离输送的问题。
就地消纳大家最困惑的是不管东部还是中部,要解决顾客白天有电,晚上无电的问题,怎么储能配合的问题。就地开发大家都认为好,可以减少损耗,降低成本都有很多的优势。但是怎么解决资源充裕量都不够的问题,还有光伏白天的量怎么到夜间用,集中式的输送模式和分布式的开发都有各自的优点缺点。
分布式在未来电网中的开发应用比例是大幅度提升电网怎么支撑?就靠配电系统,智能电网未来的发展目标,分布式能源要高效利用,要满足多元化需求,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的话我们这样的问题要解决好。第一个电源侧,这里面包括集中式的大规模的电源,还有分布式的这种可再生能源,所以对于这样的电源,从电源角度怎么样支撑电网运行,怎么支撑高比例的消纳。
第二个在负荷测的用户资源很多,我们可以多元用户供需互动与能效提升来实现这种资源的优化,和电网之间实现互动,帮助我们的电网消纳能源,这个潜力很大。
第三,电网侧。电网柔性互联及安全运行提供更好的平台的作用,这是你要做的,要达到这点需要技术支撑,包括一些关键的装备,还有电力市场的体制机制,你没有市场的体制机制我们的智能电网的平台很难发挥。所以这都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讲了无论怎么样在用户分布侧要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一定要发展配电网。
未来的配电网的角色和作用会越来越重要,配电网这么多年下来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说各级配电网基本上是没有电源的,比如说城市里面的电网业这些配电网的责任就是把远端的电输送过来以后分给用户,这样配电网由放射状的变成环状的,未来和现在正在发生变化就是电源会越来越多,当连接的人越来越多,这个配电网的服务模式就不一样了。
电源侧,我们的配网也要有信息网,交易网络,传输网络也在发生变化,像北京的这样城市假如说有2百万的电动车,你必须有永续充电,当然有可调度的一些负荷,还有直流负荷,交流负荷等等结合起来,把原网结合起来我们就不是单独配电而是能源的配送平台,有生产的,有消费的,有配送的。
未来中电网本身而言,它也有很多技术的特征,比如说他最大的特点我们原来的电网很多关注的时间,核心物质之间耦合度很低,但是未来这个配网和用户之间我们说将会实现无缝衔接,用户和电网之间要实现互动,实现电网的需求大家组成一个紧密耦合在一起,这样互动使双方得到好的效果。
另外这个里面会有微电网里面存在,会有直流电网存在,会有大量的电网电子存在,所有的物体会让我们的配电网配合更好结合,使分布式能源更加好的服务于我们,还有好的特点是信息化的发展会对我们的配网造成一个信息网,会达到是配网资源优化的项目。
当然这些发生以后我们配电网的角色会变成一个可再生能源消纳支撑平台,会是多元化海量信息的支撑平台。我们已经有四五亿的直流电表,现在的数据传送的还不是很及时,未来大量的数据上来以后将会为我们的能源市场开发,我们的电网配网服务运行维护等等带来很多便利条件,因此我们说将来变成多元海量信息集成的数据,就要靠我们的配网,因为他接触到我们的千家万户。
同时他也将参与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交易平台。多个利益结合在一起,建设主体、运行主体、消费主体都不一样的时候他是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交易平台。因此我们的配网面临着很多不确定的变化,单个体影响不大,但是个体积聚起来以后规模化影响很大,这样怎么办就要增强我们的配网灵活性,用我们的灵活性满足我们的不确定需求。这里面所以很多新技术应用就来了。
比如说大数据技术,我们在很多地方都可以按传感器,但是的电表是很准的,所以这个电表数据是准的,而且电表数据又是实时采集上门的,他会反应你的各种消费行为,都会在数据里面挖掘,所以这样的数据应用起来以后,包括结合配电网里的运行数据我们可以应用于市场分析,消费侧、运行的控制包括电网的变化,包括设备的运行。
还有物联网,配电网的设备量很大,管理起来运行水平不是很高,未来的需求又很高,我们管理起来需要有廉价便宜的解决方案,我们希望用物联网可以把配电网可以更好的运营管理起来。
还有人工智能,我们讲可以用各种需求的一侧,可以用于生产、项目评估、运行调度等等,因为我们有那么多的数据、设备信息、运行信息还有和老百姓生活紧密结合的方式,所有的方式把数据采下来以后人工智能的很多技术都可以应用到这儿来,所以最终是更好的满足我们的用户需求。
总的来讲我们的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所有的技术他是靠技术发展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一定要把体制和机制结合起来,把体制机制创新结合之后,我们的才会很好的应用,最终更好的服务社会,谢谢大家!
(能见App根据速记整理,未经发言嘉宾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