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过半,科技公司的“双碳”探索走到了哪一步?
前两天,苹果公司推出了全新的“Apple Trade In换购计划”,其中提及:
“如果你的设备不符合折抵条件,我们也会免费将其回收处理。”
“这样一来,你受益,地球也受益。”
回收之后的旧设备苹果会作何处理呢?
“我们在产品中使用了比以往更多的再生材料,我们要从废弃设备中回收关键材料,再次运用到新产品中。”
这是值得赞叹的变革。作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苹果在节能减排领域前进的“一小步”,都将推动全球绿色环保事业前进“一大步”。
在“双碳”领域的探索方面,国外互联网巨头的行动早于国内企业。亚马逊、微软、苹果、谷歌、脸书等国外互联网巨头企业在三年前就已经提出了详细的“碳中和”时间表。
两年多来,上述企业一直在加紧探索“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路径:2020年9月,脸书推出气候科学信息中心,这是一个专门从气候专家那里收集信息资源的网页,致力于在当前气候变化的关键时期,正确引导气候怀疑论者;2021年,谷歌加入《24小时无碳能源契约》(24/7 Carbon-free Energy Compact),加速向无碳电力转型;2022年6月,微软发起一项气候研究计划,旨在建立一个参与者网络,以解决影响环境的一些关键问题,计划首先关注碳减排、碳排放指标和环境恢复力,第一轮共有9个项目,其中包括减少使用水泥时的碳排放和监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2022年9月,亚马逊宣布在全球进一步拓展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布局,新增71个可再生能源项目,预计每年可增加2.7吉瓦的清洁能源总发电量,所有项目投入运行后,预计每年将生产50000吉瓦时的清洁能源。
与此同时,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也加紧了践行“双碳”目标的前进步伐。而且,随着新能源商业化应用的日渐普及、社会公众绿色环保意识的不断加深,互联网巨头们在“双碳”领域的探索也逐渐走入了深水区。
从“分一杯羹”到“另起炉灶”“投资”是最初互联网巨头向能源行业伸出的“橄榄枝”。
前两年,新能源汽车在国内保持相对确定的高速增长态势,吸引了互联网巨头动辄千万、上亿元级别的投资。德勤中国发布的报告指出,2022年新能源整车车企融资超40笔,涉及40多个新能源汽车品牌,融资总金额超过800亿元。这其中,动力电池产业链的投资并购交易量占比达到了53.8%,交易量和交易金额在2022年均创新高,分别为279笔,2547.5亿元,同比增长近7成。
据了解,蔚来汽车的第一大股东是创始人李斌,持股10.6%,腾讯持股9.8%,是第二大股东;小鹏汽车的第二大股东是阿里,持股11.2%,小米也是投资者之一,占股较少;美团创始人王兴直接和间接投资理想汽车,持股19.2%,也是第二大股东。此外,还有百度持股威马汽车、360投资哪吒汽车等等。
不过,一波又一波投资热背后,也有部分企业开始意识到,新能源汽车行业是一笔回报周期长的项目,对资金的持续投入也提出了巨大考验。同样的,投资光伏电站、风电站等也有类似的风险和被动性。
与其坐等别人“分一杯羹”,不如自己“另起炉灶”更具主动性。
从2022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成立全资或合资子公司,专攻能源领域的某一细分板块,躬身入局,精细化运作资本。
2022年6月,小米与宁德时代共同投资光储充检公司——上海快卜,加强对新一代大功率快充技术及储充一体(尤其光储充一体)的投入。当年9月6日,小米智能生态微博官方宣布,米家太阳能板100W开启定金预售,建议零售价1299元,预售到手价1099元。这标志着小米在光伏展业迈出了关键一步,叩开了太阳能板背后的万亿市场——光伏建筑。有业内人士预测,光伏建筑改造有望成为小米等科技公司在光伏领域的突破口。
2023年3月初,由联想控股的正奇控股在安徽省马鞍山启动了20GW高效N型电池片智能制造产业化项目。该公司通过“金融+投资+产业”的业务模式,发挥投贷联动优势,深耕产业,从为产业提供金融服务,到通过投资切入产业,最终进入实体产业。在此之前,正奇控股在光伏产业链上已投资天合光能、祥邦科技等相关企业,多年来也服务了润阳股份、东方日升等多家光伏产业链客户,为深度参与光伏产业奠定了基础。
从“分一杯羹”到“另起炉灶”的转变,不仅是互联网企业对投资风险的谨慎判断,更是他们对能源行业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更高质量的参与。
从“产品助力”到“产业助力”
今年3月,阿里和华为两家科技公司在双碳领域均有了最新动作。
2023年3月初的德国科隆,阿里云与国际独立第三方检测、检验和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ÜV集团共同发布减碳方案,基于阿里云“能耗宝”平台与TÜV莱茵在检测、检验、认证领域的技术资源与实力,协助企业客户监测能耗、分析碳足迹,并提供能耗建议。
时隔二十几天,2023年3月底,中国青海,华为与青海移动、碳谷科技“零碳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签署暨青海“零碳大数据产业实验室”揭牌仪式在青海省海东市成功举办。此次三方在青海的合作将充分发挥青海省在可再生能源和碳减排方面的优势,加强碳减排技术和经验的共享和推广,推进青海省的零碳经济建设,在青海打造首个“零碳通信示范区”,共建“零碳大数据产业”试验田。
第一个合作中,阿里提供的是技术加持和平台介入,这属于产品层面的助力,是互联网巨头与能源领域合作的初级版本。
第二个合作中,华为提供的是产业助力,依托自身ICT行业端到端解决方案,在提升数字基础设施能效、加大可再生能源占比、为青海经济实现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属于互联网巨头与能源领域合作的进阶版本。
其实,产品助力发挥的作用未必一定比产业助力小,因为互联网企业拥有海量的优质产品,这些产品与能源行业的不同环节进行匹配融合,可以大大提高能源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意义自然非比寻常。
从产品助力到产业助力的意义在于,在这个由“点”及“面”的过程中,互联网企业可以更为广泛和深入地探问一方产业发展详情,充分发挥自身企业的综合技术能力,实现与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真正实现以“双碳”为目标,带动一方产业升级、经济升级。
如果更多实力雄厚的互联网巨头都能找到合适的契机实现地域性产业助力,那么全国范围内的“双碳”目标实现或许大有提前的可能。
从“徘徊终端”到“直指顶端”当然,互联网巨头不会满足于一直徘徊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光伏电站这类能源行业的终端环节,他们有资本,也有野心顺着终端环节一路向上探索,直至顶端。
2022年5月13日,昆山协鑫光电材料宣布完成数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此次投资领投方为腾讯。腾讯“出手”的昆山协鑫光电, 主要研发和生产钙钛矿太阳能组件 ,这算是腾讯第一次深入到光伏行业上游,开始涉足最基础的制造材料。
此前,像大多数互联网巨头一样,腾讯只在下游光伏建筑和电池领域有些动作,包括在自己的各大数据中心建分布式电站,投资锂电池等等。
时隔不到一年,腾讯又出大招。2023年3月23日,一项旨在连接创新技术研发方和产业力量, 推动前沿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走向规模化应用的“碳寻计划” 正式在京启动。这是中国CCUS领域首个由科技企业发起的大规模资助计划,资金规模在亿元人民币级别。
该计划由腾讯联合产业伙伴、投资伙伴和生态伙伴共同发起。计划将聚焦下一代前沿的CCUS技术,通过灵活的催化性资本,公开征集创新技术的项目方案,打造有示范性作用的落地项目,孵化有正向经济性潜能的初创企业,同时助力CCUS基础能力建设。规划中期望能够落地5-10个技术试点,加速5-10家初创企业,孵化数个可持续工具或平台,最终实现千万吨级的减排。
当互联网巨头开始将资本聚拢到产业链条的顶端,开始着手解决产业发展的“痛点”问题,也就意味着,所谓“业内”“业外”的界限开始越来越模糊。
“双碳”本就是一盘全球联动的“珍珑棋局”,互联网巨头的探索恰如高手云集、各显奇招。 互联网与双碳的融合发展,既是科技公司自身发展的必须,也将成为支撑双碳战略落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