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辽阳公司)“中国制造”开启超高压时代
2019-10-15
辽阳:“中国制造”开启超高压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中国电力工业实现了很多世界第一。伴随着国家电力突飞猛进的发展,辽阳电网也实现了"升级跳”。
1985年,我国第一批自行设计和施工、主要设备国产化的500干伏超高压变电站在辽阳建成投运,“中国制造”从此开启超高压时代。这座变电站无论从电压等级、设备容量,还是进出线路数量,都代表了当时我国电力技术的先进水平,建成后成为东北电网的重要枢纽。
翻开辽阳电力发展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几代电力人艰苦创业的动人诗篇。
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中,由于曾饱受战争创伤,辽阳经济发展缓慢,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供电网络,仅由鞍山电业局设立一个供电所,80多名职工负责辽阳市城区配电网络的维护和电能销售工作,而农村仍然分别由鞍山电业局和沈阳电业局供电。
1972年7月1日,这是值得每个辽阳电力人铭记的日子--辽阳电业局正式成立。从此,辽阳的电力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建局初期,不仅工作环境差,设备水平更是落后。当时的变电所,大部分都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苏联设备,甚至还有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30年代产品,设备陈旧、缺陷累累,糟烂的木杆、裸露脱皮的进户线,农村电网更是破烂不堪。
从1978年辽阳地区电网全面升压改造,到1980年辽阳地区取消44千伏、6.6千伏、3.3千伏和110伏电压等级,分别升至为66干伏、10千伏和220伏,设备健康水平和供电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
1985年,500千伏超高压辽阳变电所经过艰苦建设正式投运。从此,电网建设不再是“拿来主义”,新中国的高压输变电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并在规模、能力、创新技术等方面不断创造新纪录、提升国际影响力、迈向世界制高点。
当时作为重工业基地的辽宁,电力紧缺,而远在内蒙古的元宝山电厂多余的电能却无法消化,为了把元宝山电厂多余的电能远距离输送到辽宁,1979年,当时的东北电业管理局开始建设我国第一条500千伏主干线路--元(元宝山)锦(锦州)辽(辽阳)海(海城)超高压输变电工程。作为整条输电工程的中枢点,需要配套完成500千伏变电站的建设任务,辽阳电力人凭着一腔热血,自力更生,收集参考国内外技术资料,认真分析研究、消化吸收,集中力量攻克技术难题,用自己的非常作为创造了一项电力工业史上的奇迹。
“当时的国际形势比较复杂,要求我们必须在技术上实现自力更生、自主研发。"原辽阳变运转员米山介绍说。据了解,当时国内500千伏变电所的所有设备全部依赖进口,但1985年投运的辽阳500千伏变电站却大量采用自主研发的国产设备。辽阳、董家、王石500千伏变电所的很多设备都是由辽宁电力建设单位自行设计,交由国内厂家制造,填补了设备制造技术的缺失,不仅为电力设备制造厂家提供了发展平台,也为我国电力设备制造业日臻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辽阳变电站建成了,但设备的运行维护让辽阳电力人面临极大的考验。开关、刀闸按计划周期检修,要求检修人员必须自己研发工器具对设备解体重装才能进行。辽阳电力人迎难而上,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正是这种结合现场实际的研发,一项项“辽电技术"得以问世并投入使用,不但弥补了电力设备检修计划规制制定上的空白,而且也为运行、检修规程的制定提供了依据。随后,辽阳变又进行了二期、三期扩建,三组主变同时运行,变压器总容量增至150万千伏安。在扩大的辽、长、吉、哈、佳500千伏系统中的枢纽作用更为突出,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500千伏变电站。
历史清晰地记录了辽阳电力人不断变革、去旧履新的足迹,也见证了辽阳电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沧桑巨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辽阳供电公司将以责任诠释初心,以担当推动前进,以“夯基础、求突破、勇争先"为工作主线,坚持“高效、协同、融合”,发扬"求实、求精、求效”的工作作风,持续深化“五个升级版”,加快落实国网公司”三型两网、世界一流”的新发展战略,为“四个辽阳”建设和满足全市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董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