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加持 乡村产业蝶变升级
国网安徽电力 2021年10月29日 4307
种菜不用土,收成不看天,家庭作坊“蝶变”为品牌企业。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在电力加持,各种新技术应用推动下,从传统农业耕种到古法农产品制作,都在不断颠覆人们对现代乡村的认知。 万亩菜园不见土 10月16日,在安徽省凤台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5千平方米的玻璃大棚里,几千株定植在培养槽里的番茄苗已开出鲜嫩的黄花,小小的雄蜂在花间飞舞。 技术经理王增辉打开手机上的APP,在屏幕上点击几下,便看到室内的光照度、温度以及水、气、肥等一系列数据。当天,凤台地区秋雨淅沥,气温已降至10摄氏度以下。大棚内环境传感器在检测到光照和温度已不够番茄苗生长需求后,自动开启了补光灯和加温空调。 “我们采用的是无土栽培技术,无论是温湿度、光照,还是滴水灌溉、施肥,都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管控。”王增辉说:“现代农业没有土可以,没有电可不行,有你们‘电保姆’在,我们丰收不愁。” 严焱便是王增辉口中的“电保姆”。2020年4月,科技示范园开工建设,王增辉向国网凤台县供电公司提交了用电报装申请。作为客户经理,严焱到现场做了实地勘察:“开始我以为就是普通的农业用电报装,不会有多大的负荷,工作量也不会有多少。可结果却超出我的想象。” 根据规划,占地1045亩的科技示范园内,要安装全天候气候控制系统、智能化水肥控制系统、自动化种植系统、自动化物流系统等20多套高端农业设施。 “按照用电设备仔细算下来,园区报装负荷容量达到14200千伏安,共要安装不同容量的变压器11台。”严焱说,“当时,临近园区2.3千米的35千伏桂集变电站内已没有足够的分段间隔。但110千伏樊庙变电站距离园区则有5.8千米。如果由樊庙变供电,客户需多投入30万元左右。” 为了不增加客户的建设成本,国网凤台县供电公司决定投入103万元,改造35千伏桂集变电站。2021年6月,科技示范园一期工程竣工,各项供用电设施也顺利投运。 7月初,科技示范园内种下了各类蔬菜苗2亿株。一个个玻璃大棚如同一个个“植物工厂”,分布在大棚内的环境传感器,将棚内的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等信息经无线网络实时传送到智慧农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平台。系统研判数据后,按照各类蔬菜生长所需的参数,自动开启调节浇水量、施肥量,精准控制温湿度和光照。 王增辉看着各类蔬菜苗按照预期成长,却没发现用电方面有啥不妥。而严焱却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第一时间监测到科技示范园内的功率因数偏低,于是便主动上门查找原因。 “最后,我们发现是他们安装在配电柜内的无功补偿装置没有开启。解决这个问题后,他们每个月可节约电费近3万元。”严焱说。 百天后,第一批瓜果蔬菜成熟采摘,番茄每平方米收获60公斤左右,是普通蔬菜大棚产量的3倍。因为品质好、绿色无公害,虽然价格高于市场价的2至3倍,但依然被盒马鲜生等零售企业签订一空。 “有电力的加持,我们的二期、三期工程的建设毫无顾虑,未来我们这里将集工厂化种苗繁育、食品销售溯源、职业农民培训等于一体,带动皖北及周边地区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带动周边农民一起致富。”王增辉说。 百年豆干新技艺 10月16日,在位于枞阳县经济开发区内的安徽胡氏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国网枞阳县供电公司工作人员钱磊、王琦琛正在检查用电设备,为即将到来的豆干销售旺季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 从黄豆到茶干,需要经过浸豆、磨浆、煮浆、点卤……等十余道复杂工序,制成的豆干色泽酱红、回味悠长。枞阳汤沟胡家茶干经历了四代人的心血,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走进生产车间,一股浓郁的豆香味扑面而来,在胡氏食品生产流水线上,除了点卤保留着传统的手工技艺以外,整个豆干的生产流程已全部实现了智能控制的全电气化生产。 “以前的胡家茶干只是位于汤沟镇的家庭作坊,手工制作产量少,保鲜期也得不到保证。”胡氏食品第四代传承人胡才富从事茶干制作近30年里,他始终秉承父辈的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在想该如何进一步发展。 2020年9月,在了解到全电气化的豆制品产线后,胡才富结合市场调研,决定开始胡家茶干的“生产变革”。 一个月后,胡才富在枞阳县经济开发区租赁了一处厂房,并向供电公司申请报装一台容量为250千伏安的专变。供电公司立即组织人员开展现场勘查等一系列流程,并在2020年底送电,为厂房的试机争取了时间。 “申请用电期间,我只跑了一次,供电公司一直主动上门对接,提供了勘查到回访的一条龙服务。”有了电力保障,2021年,作为铜陵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汤沟茶干”的传承人的胡才富放开手脚,带领这一传统美食向着电气化生产全速迈进。 2021年8月,安徽胡氏食品有限公司从枞阳汤沟镇移址至枞阳县经济开发区,在这座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的厂房里,胡才富新上了4套磨制系统、2条豆制品压制产线、2台蒸汽灭菌电锅炉、1条调味卤制产线和1套自动清洗烘干产线,日消耗干豆约12吨,可日产豆干超15吨。 2021年9月,该车间正式投入量产。在车间旁,工人们源源不断地将新鲜出炉的豆制品鲜货送往一座储藏量达800立方米的冷库存储。 “电气化生产可以实现精细化操作,省时、省力、省工,效率更高、产量翻了十几番。”在电力加持下,胡氏豆干不仅满足了乡里乡亲的需求,还在长三角的豆干市场中占据了约70%的份额,成为枞阳县乡村振兴的龙头企业。 提到电气化生产的好处,胡才富侃侃而谈,胡氏豆干坚持使用非转基因大豆、不添加防腐剂,经过电气化高温灭菌,制作出的豆干更加卫生、保质期更久、产品质量也更有保障。 百年韵味豆干香,方寸之间岁月长。在一锅又一锅“秘制”卤料的传承中,胡才富坚持胡家茶干的匠心制作,他表示有了电力护航,有信心保护和传承好“汤沟豆干”的金字招牌,今后还将继续把胡家茶干做大做强,将百年的醇香和别致的风味与全国各地的食客分享。 十月稻谷香金秋 10月16日,在凤阳县小岗村改革大道西侧高标准农业示范田里,500亩稻穗随风飘摇,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安徽农垦小岗现代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烘干房内,机器轰鸣声不断,工人们忙着把湿润的稻谷放入烘干机,然后在操作面板上设定温度、时间、湿度等数值,准备烘干入库储存。 当日,国网蚌埠凤阳县供电公司小岗村供电所党员服务队走进该企业,检查供电线路以及粮食烘干、输送等用电设备。从10月14日起,凤阳天气阴雨不断,当地农民陆续收割受潮的稻谷送到烘干房烘干储存,供电员工主动上门,保障企业24小时安全可靠供电,确保一批批粮食不因受潮而发生霉变。 “秋收遇阴雨,这几天我的手机响个不停,都是来给自己的粮食烘干的。现在6台烘干机在满负荷运作中,日烘干量达到80吨左右。”安徽农垦小岗现代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烘干中心负责人胡业奎介绍。他说:“利用村里土地优势,建设粮食烘干房,吸引周边的种粮大户来烘粮,不仅方便大家,还能给村里带来不小收益!” “小岗村是个产粮大村,粮食烘干需求大,用电量也大。为保障农户秋粮颗粒归仓,我们主动帮助客户安全、科学用电。”小岗村供电所副所长李志杰说。 今年以来,国网凤阳县供电公司大力实施乡村电气化,助力小岗村乡村振兴方案落地实施。10月12日,国网凤阳县供电公司会同凤阳县农业农村局、北大荒小岗区域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小岗村智慧农业电气化生产示范区框架协议》。三方共同推进小岗智慧农服中心建设,推动电动拖拉机、电动浸种催芽箱、电气化农用运输车等应用。 目前,北大荒小岗区域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已购置6辆电气化农用运输车用于稻谷运输。国网凤阳县供电组织员工对烘干房进行用电“体检”的同时,为客户解答电动运输业务咨询,并计划在小岗建设纯电动农用运输车充电桩,从粮食收割到电动运输再至粮食烘干,开展“一条龙”电力延伸服务。(文/祝捷唐其巫启梦李曼曼图/刘晶东王萍郜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