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下半场:玩法变了,国企加速入场,民企重新定位
光伏行业的巨头收购大戏又一次上演。
6月初,华能集团宣称将收购国内最大新能源民企协鑫集团旗下的光伏电站上市公司协鑫新能源51%的股份。
兴业太阳能6月5日发布公告,公司大股东将变更为水发集团(香港)控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66.92%。后者属于水发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是山东省属国企水发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近来又有消息称,中电光伏将获得南京钢铁集团和某大型资产管理公司的十亿元注资,顺风清洁能源也开始着手将大批量电站资产出售给国有企业。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答案就在光伏行业的漫长发展中。我们清晰的看到,在国企加速入局之后,下半场,光伏行业的玩儿法正在悄然改变。
从现在往回看,2004年被认为是全球光伏产业全面爆发的元年。
也就是从2004年前后开始,在国际市场的带动下,尚德、英利、天合、晶科、赛维等一批国内光伏制造商开始涌现,造就了一批富豪。
初期的中国光伏产业从中游电池片和组件环节切入,处于“两头在外”的局面,上游多晶硅原材料和下游光伏电站终端应用市场绝大部分都依靠海外市场。
由于市场急速扩张,被外资垄断的多晶硅原材料价格疯狂飙涨。2007年初,多晶硅价格黑市价格每公斤高达300美元;到当年年底,价格被炒到每公斤400美元。
于是多家民营企业开始试图涉足上游多晶硅这个看似前途无量的领域。也因此,许多企业栽了大跟头,甚至破产倒闭。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无论是上游多晶硅还是中游的电池片和组件价格都开始暴跌。一年内,硅料价格从每公斤400多美元,跌至每公斤40美元,跌去了绝大部分。
好在市场很快恢复,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以德国为首的国家和地区再次掀起了光伏安装热潮,终端需求迅速回升。到2010年,中国光伏行业走入顶峰,那是大家最赚钱的一年。
从2011年底开始,国际上对中国光伏行业发起的“双反”,迅速让中国光伏制造商们陷入困境,国内光伏行业开始了长达两三年的挣扎。
尽管从2009年开始,中国试图通过金太阳工程开启国内电站应用市场,但是由于政策、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效果非常不理想。从2009年到2012年,4年时间国内总计安装量只有6.15GW。民营光伏企业绝大部分还停留在制造领域。
2013年对于中国光伏行业来说,是另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这一年,中国光伏应用市场开始真正启动,并一路狂飙。
2013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一个月后,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光伏补贴从金太阳“事前补贴”正式转为度电补贴,分布式补贴0.42元/kWh,地面电站采用三类标杆电价,分别为一类地区0.9元/kWh,二类地区0.95元/kWh,三类地区1.0元/kWh,光伏项目审批由核准制向备案制过渡。根随中央政府的政策,各部委、各省市县的落实政策也纷纷出台地方补贴政策,2013年9月起,可再生能源附加征收标准提高到1.5分/kWh,每年可筹集资金约370亿元。
此后,我国光伏产业呈现强势复苏。从2013年到2018年,中国光伏行业新增装机分别为9.58GW、10.56GW、15.13GW、34.15GW、53.06GW、44.26GW,分别同比增长199.38%、10.23%、43.28%、125.71%、49.52%、-16.58%。
加上海外市场,6年时间,中国光伏制造商赚的盆满钵满。
下游电站原本是国有发电企业最擅长的领域,但是在光伏电站不菲的利润空间诱惑下,光伏制造商也开始向下游电站领域延伸。一方面,可以攫取丰富的利润,另一方面还可以带动自身组件的销售。
此间,民营企业涉足光伏电站还源于一个因素,国企尤其是央企喜欢大型地面电站,分布式以及一些中小型地面电站,成为许多民营企业的机遇。对于国企而言,除了光伏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单个投资体量较大的风电领域。
在很长一段时间,在光伏电站投资领域,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几乎处于各占一半的市场份额。
在光伏电站补贴较高、利润空间较大的时期,即便融资成本较高,民营企业依然有不错的投资利润空间。
但是补贴款的拖欠,则将民营光伏电站企业拉入了深渊。
于是从去年开始,协鑫、隆基等民营企业不得不频繁出售旗下的光伏电站,以回笼资金,确保现金流。
随着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拥有绝对资金成本优势的国企开始加速入场,民营不得不重新找准定位,开启光伏下半场。
除了央企之外,地方国企也开始加速“跑马圈地”。
自今年6月起,各大国企在光伏领域动作频频,光伏行业的股权交易活跃程度已经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年份。华能集团、水发集团、南钢集团携巨资入局,让光伏产业渐变成为资本战场。
此前民企经营业务拓展过快,战略方向不明晰,导致出现企业运转过程中资产负债过高和现金流紧张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补贴拖欠也加速和恶化了这种状况。光伏民企剑走偏锋,真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企业只能选择“卖身续命”,重新找准自己的定位,做自己最擅长的制造环节。
同时,融资成本吞噬了太多的利润,国家的补贴又迟迟未发放,以协鑫新能源为例,国家欠的补贴高达62亿,而协鑫新能源去年的营收56亿,等于被欠了一年的营收。与其这样不如转给央企,盘活优质资产。
对于国企而言,因为平价上网进程在加快,光伏系统的制造成本在逐年下降,预计明后年实现平价,届时的电站利润将被大幅压缩,国企的资金成本优势则将更加凸显。
所以,此时加速买下民企的电站,才是未来国企在光伏领域竞争的核心运力。“一个卖身续命,一个趁机收割,大家皆大欢喜。”
如今风电行业已形成寡头局面。而光伏行业的硅片、组件等领域,都诞生了龙头企业。寡头化明显的情况下,民企变得独木难支。“全球最大的光伏EPC商特变电工,去年领跑者一个没中,就因为持有电站数量不足。拿不住,补贴拖欠没有现金流,全是账面价值。”
一方面,在制造端,这些龙头企业将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而在央企加速收购和进入下游电站之后,电站系统价格有望加速下降。另一方面,这将倒逼光伏中上游企业降本增效,对于光伏中小型的制造企业来说,这将是一次新的洗牌过程。
以如今的形势来看,“国民聚合”的模式不失为产业发展的新起点,此前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光伏产业,凭借头部公司优势在这场战争中暂时取得领先,而国企庞大资金的实力入驻也将为市场带来更加鲜活的动力。对于如今的民营企业来说,比起当年优胜劣汰的竞争,光伏行业的“玩法”正在发生一次根本上的改变。
在平价时代,从电站开发者来看,大型地面电站将是国企的天下。而分布式电站由于小型、分散、手续繁杂、开发困难较多等问题,以光伏组件、逆变器、EPC为主业的龙头民企,在做好制造的同时,依然可以开辟这一阵地。
/ END /
2019年7月16日,山西省电力行业协会、能见科技共同举办的“山西省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论坛”将在太原召开。论坛聚焦煤炭清洁化及高效利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应用,充分探讨煤炭清洁化、风电、光伏、储能、售电、综合能源服务、设备制造、科研等业务,进一步推动综合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参会详情请戳:报名 | 山西来了!全国首个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