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过去一年体会最深的是如何解决自动驾驶技术安全问题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北京市政府联合主办的“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于10月18日-21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次大会的会议规模、嘉宾规格、内容深度、展商规模、观众数量和配套服务等都将超过行业同类活动,致力于打造成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风向标。能见App全程直播本次大会。
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出席大会并作主题演讲。
以下为发言实录: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来到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做发言。
18年前当我刚刚创立百度的时候,我恐怕从来也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和汽车工业有这么紧密的联系。一年多以后情况有所变化,我那时发现北京市正在鼓励汽车工业的发展。
事情的发展非常快,这也是为什么大约在五年多以前,百度也开始进入了汽车领域。应该从2012年开始,我们意识到人工智能,因为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会逐步进入使用阶段,会改变一个个传统的工业。所以从2012年我们开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改造百度的搜索引擎,以及一些相关的服务。但是到2013年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人工智能真正能改变的另外的一个大的行业是汽车行业。
在2013年百度成立了自动驾驶研发团队,这个团队后来发展投入越来越大,人也越来越多,2015年的时候我们成立了自动驾驶的事业部。去年我们4月份宣布Apollo平台的开放,这件实事的背景也非常简单,不仅百度意识到人工智能会对汽车工业有非常大的影响。很多的、原来的汽车整车厂也好,零部件厂商也好,以及芯片等等汽车工业的上下游,很多的企业都意识到了,人工智能会对汽车工业产生巨大的影响。除了整车厂在投入无人驾驶的研发之外,也有很多创业型公司投入了无人驾驶的研发。
大家都在做,都在独立做,那么就很难避免重复造轮子的情况。所以在2017年的时候我们觉得,与其每个人都重走一遍我们走过的路,我们何不把我们已经积累的东西开放出来,大家一起分享,原代码也好,数据也好,百度有的大家就都有。
这样的做法得到了很多车厂,以及其他领域合作伙伴的响应,所以今天的Apollo仅仅开放一年多的时间,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智能驾驶生态,我们有接近130家的生态合作伙伴,包括刚才戴姆勒也是百度的非常好的合作伙伴,在Apollo这个平台上。以及其他的整车厂,其他的Tier 1、Tier 2、芯片厂商、科研机构等等等都在使用Apollo平台。
Apollo平台是技术平台,真正要进入使用,进入商用还需要和每一个车厂进行合作,还需要通过实际的路测检验。所以我们在发布了这些技术以后,我们看出各个领域的合作伙伴,他们各显神通,做了各种各样的适配。所以智能驾驶领域出现很多新物种,像无人驾驶的货运车,没有驾驶员,也没有乘客,可以在封闭的园区里,比一般的汽车小很多的体积,可以跑来跑去。公园里清扫垃圾的车辆可以在凌晨的3、4点钟,公园里没有人的时候可以安全地跑起来。
今年7月份我们和厦门金龙一起合作的阿波龙迷你巴士,是全球第一款量产的商用的无人驾驶汽车。这个车现在我也给大家报告一下进展的情况,阿波龙现在已经安全运营了超过1万公里,也载了超过1万人次去体验这样的车。阿波龙落地在20个场景,到目前为止是零事故率。我觉得这才是重要的,你宣布一个技术可以了,你做了各种各样的测试,甚至你把这些东西都共享出来都不算什么,不出事才是硬道理,这才是真正让人感到高兴的事情。
事实上,当我们知道一个个的合作伙伴要开始拿着Apollo的技术去到实际场景中应用的时候,我们自己也非常担心,万一出一点事怎么办。很有可能,就是因为我们的一个小小错误,使得整个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创新的速度会降下来,大家都会害怕,我们也会害怕。这方面我们做了特别多的努力,所以Apollo平台今天已经进化到3.0,新增的代码中有50%以上的代码都和安全有关。说得再天花乱坠,这条过不去也无法进入使用状态。这是我们在过去这一段时间,尤其是过去一年的探索中,应该说是体会最深的一点。
有了智能的车还不够,汽车产业、智能网联车这样的产业是非常大的产业,涉及很多的环节,这些环节不仅仅包括车,也包括基础设施,也包括路。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我们以前讲马路,马路以前真的是跑马的,跑马的路和跑汽车的路显然从基础设施上是不一样的。跑马的路可能不是柏油路也没问题,跑马的路也不需要有红绿灯。这些我们今天都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可能一百多年前就是重要的基础设施的变化。
那么今天当我们的汽车越来越智能,当我们在憧憬以后可以取代掉人类驾驶员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考虑到道路的基础设施,也必须要跟着变,也必须要进行改造。既使是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角度讲,那么改造基础设施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家知道,自动驾驶的汽车很多都需要依赖极其昂贵的激光雷达实现,激光雷达每一辆车都配一个,每一辆车的成本都增加10万元。如果我们把激光雷达配在道路上,很多的车就可以共享激光雷达,成本就会大大下降。所以这方面我觉得,中国也有独特的优势,中国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在全球都是非常领先,也是非常愿意投入的,我们的高铁、高速公路、机场等等,这些的投入在过去的几十年是让全世界都感觉印象非常深刻的。
对于大城市来说,建了好多高速公路,建了好多停车场,建了好多立交桥,甚至建好多地铁,再建已经没有空间了,新的基础设施需要有新的思维方式。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交通问题是每一个人都深有体会的,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我每天上班单程要一个多小时,大多数时候不处在拥堵状态,那是本来可以走五环的我要走六环。传统的交通拥堵数据中不把这个东西统计为拥堵造成的损失,但其实除了多交几十块钱的过路费以外,也多耗了很多的汽油。
这样的事情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随着汽车越来越智能,以及随着我们相应的基础设施的升级和换代,拥堵的状况应该是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改善的。
在基础设施领域,通过红绿灯上面的路测设备,不管是激光雷达,摄像头,我们都可以使得拥堵的状况大幅度改善。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前面几位嘉宾也提到过的,自主的泊车,美国的统计,人们在开车的时间中30%的时间是在找停车位,这些时间是一个无味的浪费。有些人讲我喜欢开车,你喜欢到高速上开车,喜欢到没去的地方开车,没有人告诉我喜欢找停车位。这样的比较繁琐的工作,耗时间的事情,我们其实很快可以交给自动驾驶来完成。以后你上班,你把车开到你办公楼大门前,你下车就行了,剩下的事情交给自动驾驶来完成。
还有开场视频中我们还看到,每年有130多万人会死于交通事故。没有什么其他意外会比交通意外更能让人的生命获得损失的。我们周边每一个人都认识自己的朋友,或者是说亲戚,他们那个朋友圈里会有人在交通事故中丧失生命。而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会大大减少这方面事故的发生。也包括我们对于疲劳驾驶的智能检测和对司机的提醒。
我也总结一下在我看来智能驾驶产业发展需要有四个方面的关键因素,大家要非常注意。
第一,开放。没有一家公司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所以我们需要开放和合作,我们做过的东西拿出来和你共享,你没有必要再做一遍了。大家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不停地、相互地激发,相互地提升,这个产业就会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先进。
第二,安全。我刚才也讲到了,不管是人的生命的损失,还是我们平时为了减少拥堵而希望更少的出现事故,安全都是跟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相关的。
第三,政策。今天即使你有技术,有这样的车造出来了,仍然是不能上路的,除了我们拿了几十辆测试牌照的车在规定的道路外,其他的地方你有这个车也不能跑。我们一定要有相应的政策跟得上,我们智能驾驶才能真正在开放的道路上跑起来。
第四,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改进是中国独有的优势,我们很多的车都拥挤在大城市里,很多的成本可以通过路面的、路测的基础设施的改进,使得我们的自动驾驶的成本大幅度下降,也使我们现在即使没有自动驾驶能力的车,能够在我们的路上少拥堵一些时间,更多把时间用在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上。
众擎易举,我们未来一起努力,一定使智能驾驶早日到来。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