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国际油价的“囚徒困境”:供需失衡、油价崩盘、竞相扩产
疫情之下,国际原油市场刚刚度过了一个至暗的星期一。
3月9日,国际油价开启暴跌模式,布伦特原油和WTI两大全球原油期货均大幅跳空低开。
其中,布伦特原油开盘重挫25%,至34.52美元/桶,跌幅之后扩大至逾31%,报32.14美元/桶;WTI开盘大跌逾22%,最终跌27%,触及30.05美元/桶。
油价暴跌很快波及全球股市。昨晚,美股开盘大幅下挫,道指跌近1800点,纳指跌超7%,标普跌6.7%;加拿大股指开盘跌7%,创2008年以来最大跌幅。
紧随其后,恐慌升级,标普500指数日内跌7%,触发第一层熔断机制,暂停交易15分钟。
这一波及全球的“黑天鹅”事件源于两大石油生产国之间的博弈。与过去不同的是,国际原油市场正在诠释着“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一个著名的经济学理论,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通俗而言,囚徒困境是指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
按照过往经验,当国际原油价格出现大跌后,以OPEC为代表的石油生产国一般会采用协议减产的方式来提振油价。
同样作为原油生产大国,俄罗斯一般也会积极响应增产。
例如,2018年12月,OPEC就和以俄罗斯为首的非OPEC产油国签署减产协议,减产规模为120万桶/日,以当年10月份原油产量为基准,从2019年1月起开始执行。
2019年7月,OPEC与非OPEC成员国决定将继续执行2018年12月做出的日减产120万桶的决定。2019年12月,这些产油国决定在2020年第一季度额外减产50万桶/日,沙特则称自愿额外减产40万桶/日。
但新冠疫情成为影响全球“黑天鹅”。疫情在全球肆虐,导致原油市场更加低迷,原油贸易陷入停摆,油价持续下跌。
数据统计,今年内,WTI原油累计下跌32%,布伦特原油则下跌31%。华尔街纷纷预计,OPEC将进一步减产以提振油价。
但令人意外的是,原油市场的“黑天鹅”事件发生。
四天前,OPEC与俄罗斯就减产进行谈判,但最终双方未能达成一致,谈判破裂。俄罗斯表示,每天只能减产100万桶,但OPEC这一数字是150万桶。
全球原油生产格局基本成三足鼎立格局,沙特、美国、俄罗斯是这个星球上生产原油最多的三个国家。
尤其是美国,自页岩气革命实现能源自给后,产量不断增加,不断蚕食沙特和俄罗斯的市场份额。
和沙特一样,俄罗斯财政高度依赖原油贸易。俄罗斯的此番举动,表明该国不愿继续为油价做出“贡献”,当中亦不排除借机打击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之嫌。
沙特不甘落后,随即采用了“自杀式”方式,打起“石油价格战”,大幅调低销售往欧洲、远东和美国等市场的原油价格,为20年以来最大折扣幅度。
其中,沙特将4月份卖给亚洲的原油定价,以每桶4-6美元的幅度进行下调,而同期销往美国的原油每桶下调7美元。
更为夸张的是,该国卖给西北欧炼油商的旗舰级阿拉伯轻质原油折扣扩大到8美元/桶,售价低至10.25美元/桶。
除了调低售价,作为OPEC的主要成员国,沙特非但不减产,还计划扩产。据沙特对外透露,4月份,该国原油产量将超过1000万桶/日,甚至会达到1200万桶/日的纪录水平。
之所以说沙特的举措是“自杀式”还击,是因为该国财政收入高度依赖石油产业。统计数据显示,石油产业收入约占该国政府总收入的75%、国内生产总值的40%,以及出口收入的90%。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导致沙特经济抗风险能力差,其经济状况长期随国际石油价格起伏而波动。
机构分析称,目前,沙特的原油成本约为10-20美元/桶,俄罗斯去年公布的成本数据为45美元/桶;美国原油的成本价约40-50美元。
尽管沙特的原油生产成本最低,但也有分析称,沙特王室支出费用高昂,冲抵了它的竞争优势。
这意味着,国际油价若继续按照当前的价格运行,几乎所有石油生产国都将受到波及。但在这场“三国杀”中,目前谁也不肯让步。
油价是否还会继续下跌,这取决于产油国,尤其是美、俄、沙特三国是否在减产协议上能否达成一致。
八天后,OPEC联盟决定召开一场联合技术会议,继续商讨有关问题,这意味着磋商的大门还没关闭。
如若减产协议达成,油价或许会快速上升;若仍未达成一致,国际油价或将继续低位运行。
当国际油价跌到“地板价”,届时这些产油国将不得不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