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进入倍增时代!2030年新增装机有望突破2亿千瓦!
在几年前,这样的装机规模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2020年10月,在“双碳”目标确立的初期,全球400余家风能企业在第13届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联合发布了《风能北京宣言》(以下简称“《宣言》”)。
《宣言》提出,综合考虑资源潜力、技术进步趋势、并网消纳条件等现实可行性,为达到与碳中和目标实现起步衔接的目的,在“十四五”规划中,须为风电设定与碳中和国家战略相适应的发展空间:保证年均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以上。2025年后,中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应不低于6000万千瓦,到2030年至少达到8亿千瓦,到2060年至少达到30亿千瓦。
彼时,面对年新增5000万千瓦以上的装机目标,除欢喜鼓舞外,市场上更多的是质疑声。毕竟,考虑到此前“2”打头的年平均装机规模,5000万的目标何止是跨越了一层台阶。
但如今,行业用扎扎实实的成绩宣告:中国风电敢于创造奇迹。
在预期的强兑现下,业内对中国风电的未来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与此同时,中电联给出了更加乐观的装机预期。1月30日,中电联发布《2023-2024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预计2024年新投产发电装机规模将再超3亿千瓦,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将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其中,并网风电预计达5.3亿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预计达7.8亿千瓦,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规模将超过煤电装机,占总装机比重上升至40%左右。
这意味着,2024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预计达9000万千瓦。
风电之所以被寄予如此厚望,是因为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我国风电已经具备在落实“双碳”目标中担当大任的条件。
从资源量上看,国家气候中心最新数据显示,中国陆地140m高度风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61.4亿千瓦;三北地区47亿千瓦,中东南部地区14.4亿千瓦。中国海上150m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m的风能技术可开发量为27.8亿千瓦。目前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的实际装机容量不足4%和1%。资源方面不存在天花板。
从技术层面看,我国已经具有大兆瓦级风电整机自主研发设计能力,丰富的机型能够很好地满足各种环境和风况条件的开发需求。
从产业链角度,我国建立起一条涵盖风电开发建设到配套服务的成熟产业链,已是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生产的风电机组以及包括国际品牌在华的产量,占到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二以上,铸锻件及关键零部件的产量也占到全球市场的70%以上。
就成本而言,2010~2021年我国陆上风电度电成本下降了66%,甚至比传统化石能源发电更具市场竞争力。到2025年,“三北”一二类风能资源区的度电成本预计会降至0.1~0.15元/千瓦时,中东南部三四类风能资源区的度电成本有望降到0.2元/千瓦时,近海风电将低至0.3元/千瓦时。
从产业模式而言,随着成本的不断降低,中国风电已经探索出了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基础的区域经济社会新模式(ROD)。具体而言,ROD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基础,以大规模、低成本绿色电力供给为支撑,以高载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载体,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关键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