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运洲丨2030年我国电力系统承载新能源的量化分析
能见APP 2000年1月1日 503
张运洲院长基于能源生产、消费革命及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多重背景,围绕2030年各类电源布局及跨区电力流、煤炭消费占比、电储能及跨区通道灵活运行对新能源消纳的影响等内容进行演讲。
张院长结合当前我国电源与电网发展现状,指出随着弃风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我国风电开发应当加大“三北”地区的开发力度,未来太阳能发电布局是集中与分布式并举,煤电布局逐步由东中部向西北、华北送端倾斜等内容。
针对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对我国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带来的诸多挑战,张院长提出以下观点:
一是西部北部新能源资源丰富,考虑输电成本后开发经济性较优,2030年西部北部与东中部的风光总装机分布比重约为60%:40%较为合理;
二是为满足电力平衡及调峰需求,未来煤电将主要发挥灵活调节电源的作用,2030年总装机规模保持在12~13.5亿千瓦,应对达到设计寿命的机组进行改造,延迟退役,或采取其他措施降低对煤电的需求;
三是未来煤电利用小时数呈下降趋势,但发电用煤总量仍维持较高水平,2030年电煤消费总量略高于2015年;
四是为促进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应加快抽蓄、燃气等调节电源建设;可考虑为光伏发电配备分散式储能设备,提高其参与电力平衡的能力;跨区直流输电在主送新能源情况下,应优化运行模式,确保东中部地区更多地消纳新能源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