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二次进军风电,却已失去了一个时代
曾为传统能源企业的转型标杆,又因决策失误沦为新能源行业后进者的中海油,正式再战风电市场。
7月2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中海油融风能源有限公司(简称“海油融风”)于上海正式挂牌成立。这意味着,中海油这艘能源巨轮在海上风电等新能源领域的按钮正式重启。
然而,此时的中国海上风电正处于爆发期,优质的海上风电资源也基本被几大巨头瓜分完毕。
更严峻的是,自2019年起,海上风电全面开启竞价模式,上网电价下调已成定局,中海油此时进军海上风电,显然已经错失良机。
令人惋惜的是,中海油并非故步自封的传统企业。早在2004年,中海油就已经涉足新能源产业,是这一领域实实在在的先驱和开拓者。
那么,作为中国最早的新能源开发企业之一,中海油为何会沦为后进者?当年红极一时的“海上风电引领者”又为何会错失发展良机?
把时间拨回2006年6月,中海油总部决定成立新能源办公室,并将海上风电列为“未来30年中海油的重点投入”领域,开始提前布局海上风电资源。
2007年11月,中海油将新能源产业进一步加强,投资并自主设计建造的中国第一座海上风电成功并网发电。随后,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经过6年多发展,中海油新能源的业务已覆盖风电、煤制气、动力电池、生物质能、太阳能及氢能等多个领域。在其业务版图中,地位最重要的三大板块即:风电、煤制气、动力电池。
而提到中海油的新能源版图,就不得不从其背后的“操盘手”傅成玉说起。
十七大期间,时任中海油总经理的傅成玉表示,中海油的定位是一个能源公司,而不是石油公司,未来公司将重点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领域的新产业。
可以说中海油的新能源版图是傅成玉一手打造的,在其大力倡导下,中海油新能源的风电产业不断壮大,战略阵地也逐步从海上延伸到陆地。
2009年12月,内蒙古化德风电项目完成调试并网发电,每年向蒙西电网输送1.3亿千瓦时绿色电能。“那一年是中海油新能源公司的鼎盛时期,在风电和生物质能领域都取得了不俗成绩”,当时中海油新能源公司内部人士向能见透露。
在一切都向着当初傅成玉设定的方向发展时,突然的调任打乱了中海油新能源发展的步伐。
2011年4月,傅成玉调往中石化担任董事长,原中石油副总经理王宜林接手中海油董事长。
王宜林接任后中海油新能源的发展方向出现细微变化,在新能源领域内的投资开始收缩。中海油总公司对风电业务的描述也从之前的“精细化管理作保证的‘大干快上’”,悄然转变为“进一步进行优化重组,确保早日实现投资回报”。
2012年,中海油新能源实现了六年来的首次盈利993万元。而彼时的国际油价高企,年度平均油价高达112美元/桶,创出历史新高。
在中海油“2013务虚会”上,董事长王宜林对新能源亦只字未提,这与前任总经理傅成玉形成鲜明对比。
最终,已经“失宠”的中海油新能源公司于2014年1月解散,相关项目和股权出售转让。
对于中海油放弃新能源的原因,或许可以将其归咎为换帅与逐利。
彼时,相较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在“三桶油”中实力最弱。其独有的海上对外合作专营权也于2009年被打破,发展新能源成为中海油的“新机会”,傅成玉正是看到了这一“新机会”,才将新能源业务列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傅成玉坚定的认为,中海油有两个“刻不容缓”。一是更充分地开发海洋油气资源,从浅水走向深水,从300米水深向3000米水深进军;二是在发展传统能源的同时,加快清洁绿色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探索新产业,推动产业转移。
然而,自从2011年傅成玉调离起,中海油开始放缓新能源领域的投资,2012年后,再也不见中海油大会小会讲新能源公司的重要性,而且逐步暂停了这方面的投资。2014年,中海油开始大幅剥离风电业务,并提出将油气主业摆在突出位置,新能源公司也随之解散。
在业内人士看来,后来掌管中海油的王宜林更加注重传统的油气资源的开发,而且当时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对于一家石油公司而言,油气的高额利润远超过新能源公司微薄的利润。
其实,自2011年风电行业在经历了5年高速发展后,就已经急转直下,迎来了一轮寒冬。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1年度,全国风电弃风限电总量超过100亿千瓦时,平均利用小时数大幅减少,个别省(区)的利用小时数已经下降到1600小时左右。
超低的风电招标价格让中海油无利可图,而已开工的项目也不得不遭遇因电网配套跟不上等问题被迫“弃风”。同时,新能源产业开发启动不久,生产装备成本、工艺等成本较高,当时无论光伏组件、整机、储能、动力电池的成本都居高不下。
由于当时新能源领域并没有可以实现的盈利环境,不论政策法律环境还是硬件设施都不具备合适的投资环境,中海油新能源公司除了2012年盈利993万元外,其他年份均处于亏损状态。
这些因素也让公司决策层后来把专注重点转回到油气上来。
“中国海油开发新能源不是作秀,而是踏踏实实做项目。”中海油新能源公司唯一一任总经理郑长波在2009年内蒙古化德风电项目并网发电时表示,“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新能源产业打造成中国海油的支柱产业之一”。
可惜的是,中海油新能源没有迎来他所谓的“10年”,2013年底,郑长波被调离中海油新能源公司。2017年,这个怀揣新能源梦想的管理者从中海油辞职。
随着海油融风在上海挂牌成立,中海油也正式重启了以海上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领域业务。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年至2019年,在中海油新能源解散的这5年时间里,中国风电产业高速发展。
特别是海上风电,2015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为36万千瓦,2018年新增装机165.5万千瓦,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6.3%。
较早进入海上风电行业的开发商经历了高补贴红利期,已迅速发展壮大,况且海上风电资源有限,大部分有利资源早已被几大巨头发电商占下。
当前,风电平价时代已经到来,海上风电行业正逐步退补。
相比于过去标杆电价时代“闭着眼睛都能挣钱”的红利期一去不复返,竞价时代的到来,无论是整机商、开发商、零部件供应商、运维服务商等企业都需要面对精细化的考验。这对于已在风电行业摸爬滚打数年的企业而言,都不是件易事,更何况曾“折戟”于风电行业的中海油。
5月2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发改价格[2019]882号)(下称《通知》),明确了2019-2020年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新核准项目的电价政策,以及之前核准项目所适用的电价。
此次《通知》中将2019年符合规划、纳入财政补贴年度规模管理的新核准近海风电指导价调整为每千瓦时0.8 元,2020年调整为每千瓦时0.75元,年均降幅6%左右。
近海风电竞争配置上网指导价目前是所有风电项目中最高的,为早日完成装机并网获取高电价补贴,海上风电行业正处于热火朝天的抢装中。
目前中游设备制造厂商订单大增,然而叶片、塔筒、轴承等零部件产能不足,交货较慢,已成制约装机容量上升的最大因素。各大整机商供应链产能已经被巨头开发商绑定,而刚刚重启海上风电的中海油毫无供应链优势可言。
随着国家加快能源革命进程的加快,国家明确提出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过一半的既定目标,逐步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已成为不可逆的大势,因此各大发电集团都亟需寻求战略转型。
2019年初,华能、国能投、国电投、三峡等发电集团纷纷宣布加大海上风电等新能源板块的投入,留给中海油的空间已经不多了。
作为曾经的能源转型标杆企业,在海油融风正式挂牌之前,中海油方面已经在海上风电方面有所动作。2019年1月,在中海油的2019战略展望沟通会上,公司CEO袁光宇就表示,公司正在海上风电方面进行尝试。“中海油在海上风电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他说。
如今,中海油已经正式二次进军海上风电领域,但在错失了政策红利时代,错失了积累风电开发运营经验,错失了储备技术和人才的情况下,中海油能否在竞争激烈的风电行业,站稳脚跟?我们不得而知。
/ END /
作者:丛跳跳
微信号:I-neng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