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发展的注意事项:减少氢泄露的气候影响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能源转型项目官员刘季熠、能源转型项目高级项目主管段锴 2024年4月8日 6827

氢能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是构建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关键要素之一。然而,氢的分子小、密度低,在生产、运输和利用过程中容易泄漏,并间接地增强甲烷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氢能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需加强全过程泄漏风险管理、推动集中生产与就近利用、优先氢气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减少氢泄漏的气候影响。

 

氢本身并非温室气体,为何会增强温室效应?甲烷、臭氧等温室气体会与大气中的羟基自由基发生反应而得到分解。然而,氢也能够与羟基自由基发生反应。由于自然界产生的羟基自由基数量有限,氢的增加将减弱大气移除甲烷等温室气体的能力,延长其在大气中的存在时间。所以,氢排放量的增加间接增强了温室效应[i]。

 

目前,全球有关氢泄漏及其气候影响的研究较少。挪威国际气候中心(CICERO)2023年发布的报告表明,在20年的尺度上,氢泄露的增温效应是二氧化碳的约40倍。以2023年为例,据估算,全球氢生产端的泄漏量约为130万吨,相当于约54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英国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六分之一。

 

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2022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分析了生产、运输和终端应用等三方面的氢泄漏风险:在生产上,现阶段制氢主要以化石燃料为主,泄漏率约为生产量的1.5%。在运输上,公路和管道运输的泄漏率分别在5%和2%左右。在终端应用上,燃气轮机发电装置的氢泄漏风险较高,其次为交通和化工生产,泄漏率分别为3%、2.3%和0.5%。

 

我国年制氢量、建成加氢站量均居世界第一。氢能是我国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速度有望进一步加快。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估计,2050年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占比约10%,2060年占比将达到15%。为更好地发挥氢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应从全链条的规划出发,通过推广集中制氢、就近利用和原料用氢等方式,减少氢泄漏风险:

 

在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积极探索集中制氢与就近利用。我国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风光资源,为发展氢能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内蒙古自治区探索多项绿电制氢加氢一体化、现代煤化工生产与绿氢耦合项目,推动了绿氢“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一方面,氢制取充分利用了西北的风光资源,拓宽了新能源消纳场景,减少了原料碳排放,部分解决了现代煤化工行业碳排放高的痛点;另一方面,生产的绿氢既能够支持西北地区工业、交通运输等清洁化转型的需求,又能够培育氢能产业向下游延伸产业链。

 

现阶段以工业原料用氢为主要应用。氢的用途主要包括工业生产领域的原料用氢,以及交通、电力供热领域的燃料用氢。参考上述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发现,氢作为原料应用于化工、冶金等行业生产的泄漏率较低,且能够避免长距离运输产生的泄露。相比之下,燃料用氢方面,现阶段实践经验较少,特别是燃料用氢与长距离运输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尚未成熟。加州公共事业委员会(CPUC)的研究表明,利用现有天然气管道注入/混合氢气输送的技术,在掺氢比例超5%时将显著增加钢质管道腐蚀和泄漏等安全风险。燃料用氢的发展还有待革新性技术的出现。工业原料用氢是现阶段推荐的应用。

 

制定技术标准,加强全链条的风险管理。目前,测算氢能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标准和方法学近乎空白。用于检测、控制氢泄漏的关键技术多从安全的角度出发,灵敏度达不到控制排放以减少气候影响的要求。随着我国氢能产业的加速发展,亟需加强氢能全产业链的风险管理,制定考虑氢泄漏风险问题的制、储、输、用氢相关技术标准,推动氢能产业低碳、安全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