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年磨一剑,林德气体助力中国氢能产业啃下硬骨头
随着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的发布,发展氢能已被确定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
此外,氢能还将在未来可再生能源的长周期储能调峰中扮演重要角色。
因此,在政策热度下,人和钱正在向氢能产业流动。氢能成为热门赛道,甚至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吸引越来越多巨头重金入局。
不仅如此,这还是一场“世界大战”。全球各国共有超过30个绿氢企划战略,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德国、英国、欧盟和新西兰等。
氢能产业链包括氢的制备、储运、加注、综合应用和公共服务等多个环节。
在氢能领域,我国几大环节皆有受制因素。如电解水制氢中的ALK电解水制氢装备,我国已实现国产化率95%,但氢气阀门与仪表仍要进口。国产化的核心电解槽部件中,隔膜和电极技术水平与国外仍有差距。
在储运方面,如液氢储罐蒸发率仍高于国外。此外,氢能的材料学存在提升空间。材料学是一个传统科学,但是在氢燃料电池中,对材料有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提升。
作为一家有140多年发展历程的专业气体公司,林德致力于成为中国氢能市场的全产业链合作伙伴和清洁能源转型的积极推动者。近年来,林德在华积极拓展氢能领域的本地化合作,除了广受关注的氢动力应用领域,还积极探索氢能在钢铁、化工等各个行业的降碳应用。
“我一直说林德140年磨一剑,就是以技术为导向,林德工程为背书,并关注工业领域。”林德大中华区副总裁、东区和氢能业务负责人胡倍说,林德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助力手段,一方面是通过传统的工业气体的一些气体应用技术解决方案,帮助现有客户比如说联合钢厂、化工厂进行减碳。第二个更加关注的就是清洁氢能,清洁氢能实际上被人类认为是能源转型的终极能源,对中国也有非常大的一些战略意义。
氢能的整个产业链很长,包括氢气的生产,氢气的纯化,氢气的液化,氢气的储运,以及氢气在终端的应用等。林德气体在整个氢能产业链上都独具优势。
胡倍介绍称,在诸多重要的氢能环节,林德都有自己非常独特且全球领先的专有技术。
首先从生产工艺来说,从天然气制氢到甲烷裂解,林德都具备相关的生产能力。在电解水制绿氢上,林德在全球有非常成功的投资项目,包括了采用PEM和碱液电解槽的不同路线,例如在美国尼亚加拉瀑布以及在新加坡的电解水制氢项目。
在氢气的液化和运输方面,林德也拥有相应的核心能力。在液氢方面,在全球的液氢生产现场每天有达到超过200吨的液氢总产能采用的是林德的技术,占全球液氢产量的约50%。目前最大的氢气液化装置产量可达到30吨每天。
在运输方面,氢气管道和天然气管道的运输是截然不同的。林德拥有专业的管道输氢技术,目前在全球运营着超过1000公里的管道。林德在建造和运行氢能管道领域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连接了上下游为数众多的客户和氢气供应商,打通了一条氢气管道的生态圈,而这个管道的技术在国内和国际都是非常领先的。
在最后的应用场景方面,不管是化工业的绿色转型用到绿氢为原料的绿氨或者绿甲醇,或者是运输业诸如轮船等在未来需要使用绿甲醇作为燃料,还是钢铁行业的绿色冶金,林德都具备相应的绿氢生产能力和氢能应用技术。此外,现阶段大家听到更多的是加氢站,而在加氢站环节林德也有全球领先的加氢设备和技术。
在全球范国内,林德还运行着80座水电解装置,拥有超过200吨/天的液氢生产能力,铺设的氢气管道超过1,000公里,运行着超过1,600辆气氢和液氢槽车。
林德在氢能储运领域的卓越能力,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验证。未来,林德气体将助力中国氢能产业发展和攻坚,为中国双碳目标实现,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