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寒极脱贫攻坚:寒冬里的“温暖”

国网黑龙江电力 2020年1月19日 431

  新华社哈尔滨1月18日电(记者李建平、强勇、闫睿)东北边陲的黑龙江省漠河、抚远、塔河是最低气温均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下的三个“中国寒极”。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新华社记者来到这里,感受到的却是脱贫户家中和心中的温暖。

  凛冽的寒冬经常令58岁的鄂伦春族妇女葛丽红回想起过往,那里充满了关于寒冷的记忆。

  葛丽红的家位于黑龙江省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鄂族村。这个被称为“高寒禁区”的地方,极端最低温度在零下40摄氏度以下。

  “早晨起来,你经常会发现屋里水桶结冰。”这是葛丽红儿时住在木头房子里对寒冷的直观印象。

  20世纪80年代,政府给鄂伦春人盖了第一批砖房,葛丽红的冬天变得不再那样难熬。但“冬天在屋里要穿棉袄,半夜炉火熄灭后常被冻醒”。

  2013年,鄂伦春人又一次搬进政府提供的新居。宽敞明亮的房子,将冬日严寒挡在门外,集中供热让葛丽红的冬天不再寒冷。

  但突如其来的疾病令葛丽红和丈夫再次感到丝丝寒意。他们丧失了部分劳动能力,成为村里的贫困户,每年约1500元的取暖费也成为负担。

  2018年,在政府帮扶下,葛丽红与丈夫通过种植木耳等脱贫。“现在每年我家仅靠种木耳就能有1万多元收入。”寒冷在葛丽红生活中逐渐成为回忆。

  眼下,在“中国北极”黑龙江省漠河市,气温已降至零下30摄氏度以下。记者在“最北村庄”北红村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当地驻村工作队和村里给有困难的贫困群众修缮了房屋,更换了门窗和屋顶,让他们过上“暖冬”。

  在58岁的脱贫户李宝山家中,新建的砖房里暖意融融,炉子里的柴火正旺。“去年9月刚搬进来,屋里还没完全装修好,但温度不差,一点不冷。”李宝山说。

  李宝山曾长期住在老旧的泥土房里,年久失修,透风、透寒严重,房子不断“下沉”,到了冬季更加难熬。驻村工作队了解情况后,多次帮助李宝山协调解决问题,还向社会发起募捐,终于帮他搬出了居住了30多年的老房子。

  如今,李宝山在村里有了一份环卫清扫的工作,仅此一项每月就能有1400多元收入。他不仅摆脱了贫困,“最享福的是冬天不用遭罪了。”他说。

  新春佳节临近,在“中国东极”抚远市的浓江乡生德库村,脱贫户王秀梅同样感受到来自驻村工作队的暖意。

  前些天,驻村工作队队长张建宁和队员来到王秀梅家,送来了米面油和“福”字,并帮她谋划新一年的生计。

  刚刚过去的2019年,王秀梅心里是甜美的。政府帮助她盖了猪舍,王秀梅养猪赚了近六千元钱,打工又赚了近一万元钱,更重要的是她还住上了“暖屋子”。

  “我现在住的政府廉租房是电取暖,驻村工作队给我预存了1000元电费,我不用再像以前一样舍不得烧煤,冬天冻得瑟瑟发抖了。”王秀梅说。

王秀梅 / 强勇 / 张建宁 / 新华社 / 李宝山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