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步入平价关口,田庆军提出“新三观”
风电步入平价关口,更需要企业家用思考助力风电可持续发展,在10月21日CWP2019企业家“敢问路在何方”主题论坛上,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田庆军提出平价风电“新三观”。
(以下为发言内容,标题为编者所加)
风电平价技术完全可以实现的“自信观”
既然“无补贴风电”已是眼前的必然,那我们就要与“补贴”说再见,欣然地接受并勇敢地向前。如果想让行业走得更远,应该呼唤平价早点到来,更加市场化的风电更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其实,在过去的几年,开发商因为补贴拖欠吃了很大亏,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现金流要自己承担,早一点平价让风电回归到新能源的本质,是对行业的巨大利好。
大家看到的平价地图也有远景能源的一些贡献。远景做过很深入的研究,去年在内蒙古召开的 “第四届远景能源技术高峰论坛”上,远景就推出了风电平价地图,供开发商参考。我们预测,即便是用现有的风机技术,中国绝大部分地区也可以实现平价。
在传统的三北地区,风资源非常好,百万级别的大基地项目有规模效应,每秒7到8米的平均风速,远景可以把度电成本做到两毛以下,这是以前不可想象的。未来内蒙古发电小时数可以超过3000小时,甚至达到4000小时。
中东南部低风速区域,我把这个市场分成三类:山地风场、平原风场和分布式风场。
中国至少有100多个平原县域,如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地,这些县区地形平坦,风剪切高,开发成本低,适合发展平原风电,通过高塔筒技术和超低风速技术,其发电小时数仍可以接近3000小时,平价后仍然有很好的投资收益,我们初步估算中国可供开发的平原风电资源至少在一亿千瓦以上。在河北馆陶等风电场,远景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
山地风场由于BOP成本过高、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未来平价后规模可能会有所减少,但部分地区如广西、湖南等,由于风资源较好,标杆电价较高,投资收益依然可期,未来开发规模仍然有很大空间。
远景在江苏江阴的分布式风电已经形成规模效应,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智能分布式风机解决了安全和中压接入的挑战,就近直接接入负荷,形成可观的收益,是未来风电发展模式的全新探索。未来,在广大的东部和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式风电结合储能、分布式光伏和综合能源管理等技术,一定会迎来发展的春天。
所以,我说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平价风电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大家要有信心。另外,在目前的市场行情下,我认为风电开发更需理性,因为产业链支撑不了明年那么多订单的装机要求。据我们了解,市场上已经发标了大概7000万千瓦的项目,而这些项目都要求在明年年底之前吊装并网,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在中国,不仅整机供应链难以支撑,吊装、运输等环节也不支撑,电网也难以马上消化这么多的接入量。还有,像风资源比较好的地方,建议大家不要凑热闹,可以考虑转成平价项目。这两年,被扩张的产能到2021年一定会过剩,有利于开发商降低项目开发成本。
风电作为县域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开发观”
我非常赞同秦海岩秘书长的观点,分析目前多个县域经济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家环保政策越来越严,以前靠引入大量高污染项目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目前行不通了;二是房地产作为县域经济重要支柱的模式,现在景气不再。因此,很多县长县委书记很苦恼。据我调研的情况看,大部分县域领导非常欢迎风电和光伏新能源,尤其是风电占地面积小。举个平原的例子,用单机容量3兆瓦的风机建10万千瓦的风电场,大概需要16亩土地。在平原县域,16亩地意味着什么?传统农业一年收入就一两万人民币,而10万千瓦的风电场六年以后税收减免结束后,可以带来每年1000多万的财政税收,这还不包括一次性投资的拉动和未来20年的运维期对经济的贡献。如果县里再拿一些钱投资或土地入股,还可以参与项目的收益分成,所以县里面非常欢迎。
由于电网消纳问题,分布式风电开发非常有限,一个发展中的县域也就能开发5万千瓦的分布式项目。那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产业多,对分布式项目不那么迫切。从县域发展的高度看,国家给予这些发展中县域的开发权,实际上就是给予这些县域经济的发展权,因此要通过发展权和风电开发利益捆绑,来解决县域风电项目的电网消纳瓶颈。
不完全依赖电网、自己找用户的“消纳观”
我在今年“第五届远景能源技术高峰论坛”上讲过,中国新能源无论是风电还是光伏,要想规模更大、走得更远,必须摆脱对电网的过度依赖。目前看,在中东南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建议大量推进分布式风电,就近就地消纳,减少对电网传输的依赖性。在三北风速好的区域建议建设大基地项目,把电力转变成综合利用,比如把电力转变成算力等。据预测,全球云需求每年都在高速增长,未来全球电力10%以上将供给数据中心,中国目前是5%左右,还在快速增长。把电力转变成算力,可以有效减少对电网的依赖,为新能源未来发展打开广阔空间。
当然,在风电开发和消纳模式上的探索进取,作为整机商要与项目开发商积极合作,按照项目的投资收益倒推风机的合理价格,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开发新机型,在做大项目容量的同时确保合理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