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气缪骏:数字化转型举步维艰 要扎扎实实把功课做好
2018年10月17日-19日,2018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 2018)在北京新国展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全球风能理事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风力机械分会、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六大权威机构联合主办。
“全球风电CTO论坛—智慧型风电场建设和未来构想”于10月18日上午召开。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缪骏出席本论坛并作主旨发言。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同仁上午好,首先讲一下这个题目,这个题目应该说是一篇命题作文,是我们这次大会CTO论坛的主旨。智慧风电从何而来,如果能够把这个问题回答明白,就相当于说明人类作为高级灵长类动物跟普通的生物有什么区别一样,这个题目带给有非常高的哲学意味。但是我看到今天演讲的题目里头看到同样的文章有两段,另外看到金风也有类似的智慧风场是如何形成,说明大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都在思考我们未来将向何去,刚才辛总介绍了我在这里有一些观点跟辛总非常接近的。
如果今天谈智慧化,首先要谈由来,风电的技术,尤其是控制或者系统技术从刚开始现在,我觉得大概有三个阶段。第一个是经典控制论,从测、感知到数据传输,到最后的运算,到反馈,这是一个今控制论的阶段,在那个阶段我们发展出了风机先天的具有自动控制的意识,这已经是比其他绝大部分传统的设备先进了一大步。第二个阶段是基于数字化产业和大数据分析,数据处理的能力,大数据、云计算都是蓬勃发展。第三个阶段才是现在有可能我们还处于初期或者是即将迈入的人工智能阶段。人工智能我的理解是,或者刚才辛总讲的智能和智慧有区别,首先第一个你要有自学习能力,实际上如果谈到智慧化不光它要学习,要在学习的基础上面还能自己去判断做决策,有可能这就是作为人类来说,区别于其他生物很大的地方,或者我们还有突破创新,这是更高一级的要求了。我不知道能不能把我们智慧从何而来讲清楚。
当然在这里也想提一点,因为我注意到这次会场里面,今年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几乎每一家参展商都把数字化这块业务作为很重要的分支甚至作为独立的业务拿到展台上,说话我们整个行业无论从数字化、智能还是智慧都是在蓬勃的发展。但是提醒的一点是,我们所有做这一切的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我们是需要去创造价值,尤其对于每一家,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我们制造厂商,还是其他的合作方,我们在智慧智能或者数字化方面投入的每一分钱,都应该有所回报。当然这个回报不一定给自己,给客户、给行业,都可以。我们要强调这些不应该去看热闹,像类似的概念来源于,我原来是从事制造的,在制造里头我们在过去几年一直争论很多的是自动化,然后深耕为数字化工厂、数字工厂,导致很多国内的企业就没有搞清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自动化的区别。大家有一个误区,以为上了一些自动化生产线,用了很多的机器人,实际上你就可以达到你的数字化工厂、智能工厂这么一个目标,这里头实际上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实际上对于你工厂运行,并不在于你有多少自动化的设备,在于你有多少数据的连接,多少透明,它的背后每一分投入都应该有所回报,在这里也是有可能提出这些适当的浇一点冷水,不要太过热闹,不要太过头脑发热,我们要一步步走过去还有很多的问题。
数字化转型举步维艰,数据治理难,落地推广难,实用难,不只有其他友商是否碰到同样问题,我现在有碰到了,我们走的很快,从方方面面各种渠道、各种手段拿来的数据整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原来不连接也没问题,连接以后反而有问题,数据对不上,数据里面的格式,数据的质量全部出现问题,所以我们还要回过头来,扎扎实实把此前没有做好的功课去做好。
上海电气风电讨论数字化也好,智慧也好,也已经很多年了,在这里我简要的回顾一下我们的这些历程。首先第一个还是我们的出发点,我们始终面向市场,市场上面客户需要什么?我们提出我们相应的技术的解决方案,我们希望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去将客户的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说成本过高这些去解决,因此我们在寻求一些新型技术综合的解决方案,包括构建一级化的平台,并且实施快速落地。这个图片就很好的展示了我们在这些年所做的一些工作,我刚才讲了分为三个层面,一开始2013年,大家时间上面都差不多,我们上海电气开发了自主第一款SCADA系统,逐步升级到运维管理系统,直到2015年提出了风云1.0,后面在上面不断进行演进,直到今年2018年上半年我们在上海总部,整个数据中心进行启用,同时在这次展会上面也提出了风云2.0,是在初代产品上进行了全新的升级换代。也是非常接近刚才辛总所讲的,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希望是提出风电场的全生命周期跟数字化进行深度的融合,从产业链的前端一直到末端,都相应的进行了数字化产品的开发和配套,包括风电场的投资解决方案,包括生产安装过程,风电场投资解决、生产安装过程、运维服务等等。
相对应我们的有一块风云作为我们一款基础工业互联网的运维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面我们去叠加了不少的微服务,或者呈现给各位的是我们的APP,在手机端也会开发不同APP的小软件、小程序,大概分为不同的这些方面,这里就不再一一的多讲。
今年我们推出的一些新的服务里头,就着重讲一下对3D的应用。很重要一点应用3D实际上是希望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收官和工具,能够将纷繁复杂的信息以比较简单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的工程师或者决策者的眼前,在这幅图上叠加了诸多信息和要素,包括地形识别、机型,包括了其他的一些希望未来可以叠加上取得交通运输。这个是虚拟风场3D的展示,在过去一段时间分别挑选了陆上和海上的项目,这里挑选的是东海大桥的项目,可以说国家比较早的海上风电场的项目,将实景化进行了三维的处理,同时可以对机组内部,基于风机结构,基于各个零部件可以透射进去,使得故障的进入点,原来你看到是非常死板的一串故障代码,现在可以使得大家非常直观看到这些部件哪里出了问题,是具体处于哪个位置,大概什么问题,这个问题还会继续做,我呼吁希望整个产业链可以协同,可以透射到机舱、透视到部件,实际上这个工作的难度是呈几何级数的增加,并不是一家可以做完的。
整个风云2.0我们分了这么多的不同的协同的平台,包括了我们也取了一些觉得还可以的名字,包括海神、云脑、风明、鲁班,海神是海上运维调度平台,可以对排尘船舶的航迹,包括天气、风浪所有的信息集成在一起,刚才讲到如果我们要有一些智慧的话,现在它还处在自学习的阶段,我们需要根据此前运维的航迹、洋流气象信息把它不断学习,迭代训练它,在不远的将来,它可以给我们排出非常合理的,甚至比我们人工排出来更好排尘的计划。下面的是鲁班,这也是我们过去一年做的比较多的工作,它是一款基于可靠性一体化的设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面集成了所有相关的,无论是部件还是风场,还是风机机组、可靠性的数据全部集成到这个平台,通过数据分析、统计的手段反馈出来,它的作用一方面可以给我们风场的可靠性、可利用性提供指导方向,另外给设计人员提供进一步改进机组的这些方向。包括最后一个启明星知识和预测体系,实际上它是一款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我们将我们的员工或者说每一个小的案子上面所有的经验把它系统化、标准化,集成到这个平台上面,使得内部可以进行传递,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开放给客户,给其他的伙伴来使用。
第三部分风电的产业生态,风电产业需要数字化,但数字化更需要博采重众家之长,我刚才讲光靠我们一家做很难,实际上我们要抱着开放博大的胸怀走数字化这条路,今天展会上面大家都在推自己的数字化平台,但我很少看到有哪家平台拿出来可以做更多深入的融合,甚至是愿意把自己的数据共享出来,我觉得这一点应该是作为我们的趋势,上海电气很愿意做这方面的先行者,这个图大家一看就明白了,这个是我们风电的一个生态圈,包括各个利益相关方。
讲一下这个例子,今年上半年我们投入了数据运营的中心,在那个中心里头建成了7×24小时的制度,他们应该是作为我们的全科医生,当风场、风机出现问题的时候,作为一名全科医生,他第一时间能够做出他应有的判断,但是风机的故障和问题是林林总总、深浅不一,可能靠风场应该能够解决一大部分,靠上海本部数据中心的支持,大家能够把80%的这些问题统统再进一步的解决。但是有一些是我们合作伙伴开发的技术,比方说这里所举的轴承,上海电气并不是轴承方面的专家,所以我们对于轴承机理上面出现的问题,包括震动、材料的腐蚀,我觉得还是需要联合轴承知名的专家、供应商跟我们一起共同的来解决。这里可做的是,我们愿意把我们的数据向下再进行更多一层的分享,将你们的团队,将你们的经验整合到我们这个平台和系统上面来,那么你们就应该是一名专科医生,比方说轴承方面的,或者是齿轮箱方面的,或者是叶片方面的,或者是发电机方面的,数据应该在同步,同时进行传递和分享。当我们看到的时候,有可能我分析判断到的是这款轴承出现了问题,大概有什么问题,那么你们应该给我是更加精细和更加具有价值的一些诊断的方案。比如说这款轴承还能继续坚持三个月或者继续坚持六个月,或者只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维护和处理就可以了,因为从理论上面来讲,从远程的监控和运维都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