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工程柳地:海上风电运维能力需提高
2019年10月21-24日,2019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2019)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主题“风电助力‘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可持续”。自2008年首次在北京举办以来,已连续举办11届,成为北京金秋十月国内外风电行业争相参与的年度盛会。
CWP2019进一步加强了大会的国际化特色,组织了20余场精彩论坛和各类活动。海上风电技术论坛(I)于10月23日下午召开。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上风电分会常务副会长柳地出席论坛并作主旨发言。
以下为发言内容:
柳地:大家下午好,我今天给大家汇报三个题目,其实都是一个比较宏观的。今天上午有一个论坛,大部分是微观的,但是我觉得宏观的事情在这也给大家捋一捋。
大家都知道我们重要的事说三遍,所以我也再说一遍,第一个题目是海上风电运维现状及问题,第二个是海上风电运维模式和特点,第三个海上风电运维市场的思考。
我们国家陆上风电,应该说从06年规模性发展,规模化发展,我现在强调是规模化发展,一直到现在应该是13年了,很多风场已经出了质保期,海上风电是从04年05年吧,我们也算规模化发展的起步点,到现在大概就一个风场到了质保期,所以说陆上风电的运维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有了自己的运维队伍,总结了一些经验,还有自己的一些模式,而海上这一块应该说大家还在摸索中。到目前为止,或者说到今天,我们国家风力发展这个运维市场,我们叫做智慧化、规模化、规范化的运维市场应该说是刚刚开始,不论是陆上你已经有了一些经验,还是海上还正在积累,这三化,三化的运维市场是刚刚开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海上发电,今天讲海上风力发电,我们运维这一块还没有真正得到大家的验证,做了很多前期工作,什么平台,大数据,模式,还有一些各种船只什么的,但真正的进入这个市场还没有真正的体验。所以说这里边是什么情况,就是不确定性,海上风电场运维成本占全生命周期总成本的20%至25%,数据的来源你看,这是有权威性的,这么大的比例,大家可以想象,这里边给我们提供两个提示,第一这个市场很大,你们有能力的,包括投资方,这个市场赶紧做,晚了就没你的盘子了。另一个来讲就是有相应的不确定性或者是风险,这就告诉我们目前海上风电从补贴退坡,竞价或者平价上网,在这个政策背景下,给我们运维市场特别海上风电智慧运维降本增效技术方案,给我们这个市场提出了一个严正的任务,就这个市场我们要做到能够降本增效是尤为非常重要的。现在各地也都出了一些竞价上网一些管理的细则,这些细则现在来看远远不能来证明我们接下来的运维市场将是什么样,所以全要靠大家来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摸索。
从补贴退坡来讲我记得2016年在一个会上作为嘉宾对话的时候,我说陆上风电和光伏都可以,光伏发电,都可以适度的逐步的退坡,而海上风电当时是不可以退坡的,当时基于什么原因呢?就是运维这个不确定性,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当时我提出三年后我们再说吧,所以三年后的今天2019年这退坡的政策也就提出来了,退得也不是很大,这里边盈利空间也有,反正我接下来我还是要建议政府方面吧,制订政策方面,海上风电这个退坡机制还要相对放缓一点,这是后话。
目前的海上风电运维的现状及问题,首先是海上风电机组可靠性尚未充分验证,大家知道现在简直是发展太快了,二十天前10兆瓦的下线了,8兆瓦的连续两家都下线了,这是发展很快的,发展快是好事,但这里边不确定性也相应的就加大了,当前我们国家海上机组的技术路线大家都知道,直驱双馈,半直驱,大家都是业内的精英。这里边海上机组主要是大部件故障发生在叶片、高速齿轮箱、箱变等,这里讲的是高速齿轮箱,那个半直驱实际把高速齿轮箱拿下去了,它用的应该是中速的,反正从这个理论上讲,还是降低了高速齿轮箱这个事故的风险。
现在海上风电的机组大部分属于刚刚安装完,有的运行也就三五年,大部分也就两年吧,所以还没集中爆发它的状况,这个可靠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金风科技海上风电机组一直采用直驱技术,一直到8兆瓦,没有齿轮箱,明阳为半直驱技术使用中速齿轮箱,上海电气4兆瓦的采用了双馈,6兆瓦以上用的是直驱技术路线。不论是直驱还是半直驱,我总是客观说,任何一个产品都有它的好的一面,还有它的可能不利的一面,今后随着单机的机组规模的加大,10兆瓦、12兆瓦等等,这种技术形式、技术可能还要有相应的叫与时俱进,我这个也不好给定位,这都是技术人员的事,所以不是我做宏观的。
我今天给大家介绍这些情况是以时间为准的,差不多我就下去了,海上风电这个项目主要运维的模式基本是这么几个情况,运维团队刚才讲了这个现状,运维团队这个专业性有待提高,这些文字我也不一一念了,我就讲运维的情况,随着海上风电机组的大型化趋势,叶片、发电机、主轴系统等,供应链体系慢慢的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各家机组在批量应用后,可利用率基本上都能达到96%,我在评标的时候有人说可以达到99%,有人说达到93%,基本都是95%上下,都挺好。
但是运维,对运维团队的技术人员的要求就很高了,机组都差不多,你运维团队质量高,机组的表现形式就越好,现在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及风机专业性的程度是不同的,你这个不同带之而来的就是机组每年年度的稳定性差异就比较大,所以这个队伍建设还是很重要的。
第四个问题就是海上风电机组远程故障和预警能力不足,智能化运维水平不高,现在都在做着,在这也就跟大家说一嘴,大家都在努力,今天上午那些微观的技术论坛应该说各单位表现形式都是非常好的,都在做这个尽量提高预警能力和智能化的运维水平,都很努力,真的,有很多经验,其实这个大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接下来大家在这方面还要继续努力,因为你预警能力,故障的预警能力提高了,我们这个运维的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我们的成本也就降下来了。
目前由于国内大部分海上风电场处在在建的交付阶段,海上机组运行数据也比较少,因此智能运维尚处在初步研究阶段,这就是我说的现在智能化,就是智慧化、规模化、规范化的运维,现在也是刚刚起步。
第五个叫问题和现状,就是行业缺乏相关的运维标准和文件,现在有两个,也还真不错,但是还是不够用,这两个标准主要是针对海上风电场所有的设备的维护人员的要求,维护工具,维护频次,维护档次,我们在这个标准方面还要继续做下去。海上风电运行过程的后评估,风电场寿命期结束后,延寿以及拆除等方面,说得比较远一点,将来也会要制订一些标准文件,刚才我说了规范化,规范化靠什么?就是靠一些标准,这一点我们还差一些。
运维的装备,但说跟国外比,反正还是差距很大,大家看了,欧洲海上风电场目前已有超过500艘专用运维交通装备,什么单体船占2%,双体船90%,三体船什么,SOV占3%,还有直升机,这都是我们现在做设计,不论是设计还是我们的运维平台还是我们想象的运维团队都想有这些东西,但是现在真正有的还不多,下一步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现在的问题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现在我们海上风电运维交通装备为渔船,单体交通运输船、双体船,合计数量也就100艘,这个渔船作为运维,我不知道你们在座的有谁坐过渔船,我告诉你说我坐过,就是在山东的昌邑,那个渔船是只有开船的人有一个驾驶楼子,你要说它没船舱也有,就是它那个床,你别说是躺在那,连坐连站在那都站不下,很小的,所以我们几个人做现场考察的时候,基本就是在外边足足在这个渔船,在外边足足就是三个小时,一会有太阳暖和,一会没太阳很冷的,所以这个条件是非常差的,反正以后我们这个渔船还是别用了,工作条件太差。双体船占20%这个比例还不小,反正都不够用。离岸距离超过50公里的项目国外逐步都配了SOV还有集中运维的平台,当然我们国内现在还没有,离岸50公里项目也不多。
接下来我们海上风电,开发海上风电,所谓近海的什么双十就别想了,我觉得现在双三十你也别想了,都在三十公里以外,五十公里没准是近的,但是毕竟也还是比较远,接下来就还有一个问题,那个信号五十公里到得了到不了,如果到不了我们的运维还是个麻烦事,这时候怎么办就通过卫星,所以这课题有没有人做,反正我准备做一个,也不知道谁能参与,一百公里我们的信号肯定是到不了的。
运维模式,对一个开发商自主运维,我知道我们三峡建了一个运维公司,但是各有利弊吧,我们可以控制成本,也可以掌握速度,及时性比较好,但是风机运维的人数我们比较少,因为不可能搞一个专业团队,所以专业性比较差一点,也不可能你比如说就三峡集团,我们也不可能打造多少多少条船来去做运维,所以这个只能叫做开发商自主运维,只能叫开发商自主运维管理,只能是管理,当然也有自己的一点队伍。
第二个就是风机制造商的运维,现在大部分是这种情况,尤其我们陆上,陆上的运大部分是属于开发商,尤其现在你比如说海上的,我们现在是不是响水已经到了出保期了,我们还是委托制造商来给继续运维,像欧洲基本都是一签就是10年、15年,这是一个模式。
第三个模式由开发商委托第三方运维公司进行运维作业,第三方运维目前能够做得相对好一点的就是福建那一家,其他的各方面也都有一些小的运维公司,将来这是不是个发展方向,它的运维成本比较低,而且专业性也比较强,备品备件一些东西,它就是干这个的,所以这也是一个模式之一吧,这里有很多图、表大家一眼都能看明白。
我讲最后一个形式,最后一个模式,就是业主、整机商、第三方运维公司、设计院、施工单位,将来这个模式可能是我们要发展成一定规模的模式,现在还不可能做到,将来我们互联网或物联网什么的互联互通都做到以后,各种平台应该说这个会更好,会对区域降低成本应该说还是非常有效的,各负其责吧,谁想运维就委托谁,另外从初始阶段设计院,中间施工单位,都在运维的体系内,大家从一开始都要想到我们为运维应该做些什么。
最后一个运维市场的思考,这个就也不多说了,大家知道时间也到了,首先我们应该把机组的可靠性要建立起来,不是说现在几大,我们海上风电机组的可靠性不行,不好,但是得出来溜几年好和不好,刚才说的那几大技术形式,在控制系统、传动系统等等等等都有优势,但是也伴随着相应的一些劣势,首先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理念,什么理念呢?我们的整机制造,我们的质量确保保证理念应该把它设定在航天装备的理念,不是从一开始设计我们就想我这后边还有一个运维呢,怎么怎么着,不是的,首先设计应该免维护、少维护,然后再考虑运维,这是我们整机厂家首先应该考虑的,只有你整机质量保证了,其他说句实在的,亡羊补牢当然也来得及,这个就不说了,几个配套,离岸距离、水文气象配置不同的交通组合,这个大家看一看就行了。
大部件更换成本,这个控制的策略,这个我也不细说了,反正总之呢,风机质量好了咱们就少换这些大部件。
远距离区域化离岸生活平台开发与应用,这个现在不知道谁家在做,是不是也有人在做,我知道可能也有人在做,将来远程的需要这个平台,就像我们中海油开发似的需要这么一个全方位的平台,用船把人运过去以后在那工作相应的一定的时间,然后完成了运维工作,然后再回来,大家要有一个替换。
这是一个运维计划的排布,这样的排布应该是智能排布,叫智慧排布,不是说一个人一天到五天,十天到十五天的出海运维计划,一个人一个团队应该怎么来把这个人的力量,设备的力量,船只的力量,全部统筹的运作起来,这需要我们的智慧,智慧平台来进行调度。
人员安全与技术技能对提升海上人员作业风险的管控等等也是比较重要的,安全是最重要的。
运维基地的主要功能主要是这么几项,不说了。
好了,我的报告完了,谢谢大家。
(根据演讲速记整理,未经演讲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