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能承受多少次高温纪录的刷新?
灾难电影《后天》中的末日场景或许离我们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遥远了。
刚过去的六月,多国遭遇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六月!
位于青藏高原的拉萨,连续五日平均气温超过22℃,首次达到了我国气候季节划分的夏季标准,这是拉萨自195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成功入夏”。
气候温和的西欧地区,气温反常地飙升到40多度,在今夏第二波热浪的影响下,上周巴黎绝对温度飙到42.6℃,打破1947年以来的记录(40.4℃)。
再往北去的北极,同样检测到史无前例的“高温”,格陵兰岛日融冰量高达20亿吨。
在地球的另一端,正处于冬季的南极,海冰面积跌至40年来同期最低点。南极海冰面积在2015年至2017年间骤减200多万平方公里,3年内失去冰量相当于北极过去34年内所失冰量的总和。
世界气象组织(WMO)预测,最近5年会是有史以来最热的5年。此前,全球平均温度最高的5年,分别是2016年、2015年、2017年、2014年和2018年。今年过后,这个排名榜估计会再次刷新。
气候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极端天气,还有:
洪水
图一 2019年7月被淹没的湖南橘子洲
今夏,中国南方多地遭遇强降雨,强降雨往往会引发水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干旱
干旱往往紧随高温而至。据报道,法国74个省份发布了节水政令,泰国正遭受着近1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如果记性不错的话,你可能还记得上半年,云南也经历了一场50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
火灾
图二 格陵兰岛的野火
今年6月以来,北极圈内已经发生了100多起山火,加拿大阿尔伯塔的一场火灾甚至蔓延了超过30万个足球场面积总和的区域。高温、干燥的气候和动土融解释放的易燃气体甲烷是引发山火的重要原因。
臭氧污染
图三 笼罩在光化学烟雾中的城市
PM2.5对人体危害大,殊不知臭氧污染同样有害健康。它会破坏呼吸道,刺激眼睛,严重的还会引发肺部炎症,阻碍血液输氧功能。光化学反应会生成臭氧,而气温越高,光化学反应越强烈,臭氧污染越严重。有关统计报告显示,臭氧已取代PM2.5,连续三年成为珠三角地区首要大气污染物。
甚至更为频繁的地震
今年以来,中国及周边地区五级以上的地震已经发生22起,去年全年为33起。科学家猜测,随着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加速,进而影响到能量巨大的洋流运动,导致地壳运动更加活跃。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到2050年,全球77%城市的气候将发生重大变化。那时北半球城市的气候将会与相距1000公里左右的南部城市如今的气候相似。也就是说,2050年伦敦的气温将如同今日马德里的气候,斯德哥尔摩的气温则会向布达佩斯靠拢,吉隆坡、雅加达和新加坡等处于热带地区的城市,气温上升幅度虽然较小,但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极端气候现象。
这个结论看似无比糟糕,但更糟糕的是它是建立在“主观积极”的模型推演之上。这个模型的基础是从现在开始,地球的碳排放量在未来的31年始终保持稳定不会再上升,而全球气温上涨也仅为1℃。然而,根据IPCC1.5℃报告,目前人类活动导致的升温已经达到1℃,而按照目前年均增长0.2℃的速率,很可能在2030-2050年间达到1.5℃。
如果任由地球持续升温,愈加频繁的极端天气、自然灾害会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灭顶之灾。
世界气象组织估计,近两年由于气候变暖造成的年经济损失总额均超过3000亿美元。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非洲索马里因干旱导致89.2万人被迫迁移。这一年,气象灾害造成全球2350万人流离失所。今年入夏以来,因高温造成印度、中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上百人死亡。“辐射病”再度成为搜索热词。
深层冰川消融还可能释放出未知的远古传染病毒,同时气温升高加快各种传染病的蔓延速度,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直接威胁。
此外,气候变暖已经对我们熟知的北极熊和南极企鹅的生存带来剧烈冲击,而国宝级的大熊猫和考拉,神秘的美洲鹤、西藏雪豹、北美驯鹿,以及中美洲丑角青蛙、川纹蝴蝶鱼等鲜为人知的物种,也在经受着气候变暖对它们的觅食及生存环境带来严重威胁。现在,这个名单还在不断增添新成员。
图四 受气候影响而濒危的动物
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暖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极度依赖化石燃料来为生活生产提供能源,向大气排放了巨量的温室气体。除此之外,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一系列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这一难以逆转的过程。
1992年,联合国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首次以国际性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2015年,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了《巴黎协定》,确立了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并为1.5℃温控目标度而努力。虽然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在20余年来不断进行,但这一过程却并不平顺,争论与讨价还价始终伴随,资金、技术缺口大,政策、行动反复甚至倒退。与此同时,全球的碳排放曲线依然在不断攀升,2018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再创新高,达到330亿吨。
图五 世界碳排放总量(1990-2018),来源IEA.
上图是国际能源署(IEA)今年发布的《世界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现状报告》统计的1990年以来世界CO2排放量曲线,可以看到曲线上升的趋势尚未被遏制。近期《自然》周刊上的一篇文章通过研究两千年来的气候,再次证实地球当前的变暖速度是史无前例的。
IEA数据显示,去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约7%、可再生能源需求增长4%。风能、太阳能、水电、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球发电总量的26%。然而很显然,这样的变化速度依然无法跟上能源需求激增的步伐,煤炭发电占比也仍高达38%。
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需提速!,不断刷新的“最高温度”、“最小冰川面积”无不在警示人类——我们做的还是太少了!
而发展清洁能源等降低碳排放的一系列行动,不仅仅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同时也会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为人们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国际劳工组织报告称,到2030年,妥善的绿色经济政策可在全球创造2400万个就业岗位。在中国和美国,可再生能源领域新增的就业机会现在已经超过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工作岗位。
图六 法国艺术家奥利维尔在巴黎地铁站的排风口处放置了65只充气“北极熊”,以唤醒人们对气候变暖的关注
令人振奋的是,我们看到一些国家和地区正在采取更具雄心的行动:今年6月,英国新修订的《气候变化法案》生效,正式确立英国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亦表示,气候变化是她面临的最大挑战,并承诺在就职的百日内提出欧盟绿色计划;虽然美国退出了《巴黎协定》,但是以加州为代表的数十个州和城市都发布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大力推动地方自主减排运动;一向关注气候变化的瑞典计划在今年实现2030议程中有关可再生能源的目标,比预定期限提前11年;中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很多地方都在积极探索二氧化碳提前达峰与空气质量达标的协同“双达“路径,海南更是率先在中国提出到2030年全面禁售燃油车。
国际能源巨擘们,如BP、壳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正在从传统化石能源领域转向以新能源为核心的综合能源服务,纷纷发力布局海上风电、光伏等领域。国内的能源、电力巨头如中海油、华电、国网也不落后于人,引领着中国的能源转型之潮流。
你的偶像们以及世界各地的普通人也在一起奋力疾呼!好莱坞著名演员莱昂纳多、TFboys、胡歌等影视明星都在为应对气候、保护环境“应援”;比尔·盖茨、马云这些商界大佬、科技巨头更将保护地球看作比商业成功更值得骄傲的事;瑞典15岁的少女格雷塔·通贝里发起了「周五为未来而战」(Fridays for Future),呼吁年轻人关注气候变暖,获得120余个国家和地区上百万的学生的游行支持。
应对气候变化已经不再是遥远的未来,正在成为全球行动的热潮。而你我,又怎能再是这场大潮的“吃瓜群众”?
理性消费,减少资源浪费。以购买衣服为例,在保证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只要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KG。
选择健康合理的饮食结构,选购本地产的应季食物,减少食物浪费;适量食用肉类,要知道畜牧业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几乎占到全球排放总量的15%左右。
选用低耗能产品;出门前关闭电器;减少使用烘干机等大功率电器;除去冰箱中结起的冰块;向阳面玻璃贴防辐射窗贴,为室内降温,减少空调的使用。
做好垃圾分类,帮助实现垃圾减量、有毒废气和温室气体减排;
选用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燃油车的使用。短程出行可选用步行或自行车替代,既节能又有益于健康。
现在就行动!无论你是谁,在做什么,这不是英雄主义式的拯救地球,而是人类在陷入绝境前的自救,更是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繁荣、可持续、生活更加美好的绝好契机!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