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副总裁唐海锋:长城控股集团氢能产业的探索与思考
2019年9月22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国际氢能委员会和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共同主办“2019氢能产业发展创新峰会·济南”在山东大厦召开。峰会聚集国际专家及业内精英智慧,为产业界搭建国际化的交流平台,共同交流探讨产业在政策、技术、模式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及创新探索。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未势能源董事长唐海锋出席大会并发表了题为《长城控股集团氢能产业的探索与思考》的主旨演讲。以下为发言内容:
唐海锋: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很荣幸向大家汇报长城控股集团氢能产业探索与思考。
我今天的报告共分三部分内容,首先是全球能源体系的“脱碳增氢”趋势,以及我国能源体系在此背景下的深厚前景。其次是长城控股集团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最后我会就长城汽车在过去几年在氢能领域的实践以及今后的规划和愿景为大家进行汇报。
纵观历史,人类能源体系经历了以木材,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不同阶段,可再生能源从20世纪左右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逐渐在能源结构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不同时期,主要能源的碳氢比例变化,可以看到煤炭新材的碳氢比大概1:1,氢材的1:2,就是一个减碳增氢的过程。随着二氧化碳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增长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的目标,能源转型急不可待。氢能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与欧洲发达国家相比,其实在德国已经在确定了退出煤炭的时间表,挪威的水电总的发电量在96%,法国的核电占比已经超过了75%,而我国能源结构中,化石燃料的比重依旧比较高,煤炭大概占60%,而我国石油进口去年已经占到了将近67%,但是众所周知,我国西部或北部地区,有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和水能资源。
这是这些年国家在大力发展新能源,利用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也逐步上升,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由于可再生能源的间接性特征,导致了大量弃电量的特征,我们之所以坚信氢能在未来大有可为,正是因为氢可以作为连接可再生能源和使用端之间的一个桥梁,氢作为一种能源载体,其实它的作用非常相似,二者皆可以来自于不同的来源,运用不同的技术进行生产,且在使用中均没有二氧化碳的排放。但是如果生产电和生产氢的来源是化石原料,那就会带来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未来如果要想发展氢能,可以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核电这样的清洁能源来制取氢气,再利用氢气可稳定性的储存运输这样的特性,就可以实现对再生能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而且通过这种利用,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降低新能源的上网电价。
国际能源署发布倡议发展利用清洁氢能,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进行水电解制氢未来预期的成本分析,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将具有很大的优势,这个蓝色的深度,就表示在此区域里面制氢成本降低,咱们在西部和北部。所以我们认为未来发展绿色氢能,我们中国具备和其他国家更有优势的地方,主要在于西部北部的风能,还有我们在这个区域的水电。所以之前提到,由于可再生能源的间接性,无法实施大规模的通过电网传输,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在电力的生产区域,也就在新能源电力的生产区域,我们进行大规模的制氢,将氢气储存到后端的氢气运用环节,这样一来氢气输送网络和电力存储网络互相补充,来发挥氢和电的结合,实现可再生能源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传输。能源变迁是不断脱碳增氢的过程,以确保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当前的气电问题,发展绿色清洁能源,建立电网和氢网结合的能源分配体系,是碳减排、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举措。
第二部分,长城控股布局。节能减排既是国际上的大势所趋,也是能源发展的指导方向。长城控股集团以整车业务为核心,全面推行清洁化和智能化战略,在新能源方面,我们积极布局氢能,锂电等领域,我们成立了两个新能源科技公司,不仅对内服务与我们的长城汽车集团,我们同时也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供应商,向整个行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整体来说,我们新能源主要聚焦在光伏、储能和锂电,同时专注氢能,核心部件里面开展氢储运工程服务,针对储运特殊环节,我们进行相应的技术开发,和我们制氢企业,还有储运企业,设备供应商,我们联合的来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而长城汽车则聚焦于车的业务,分别开发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作为使用端的一个技术开发。
小结,长城控股坚持“清洁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发展思路,深耕多元化全产业链运营,布局汽车、氢能、锂电、光伏等领域,助力国家清洁能源战略,实现业务转型,开放合作,共创产业生态。我们也针对整个氢能产业的一个盈利模式进行了相应的探索。
第三,长城控股氢能实践及未来。首先,我就公司氢能源的发展历程,我们在2016年初,我们成立的项目组开启氢燃料汽车的研发,在2017年我们加入了汽车协会,同时在2018年的3月份,我们作为国内主机厂第一个加入了国际氢能委员会,今天也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在2018年的6月份,建成并运行了国内首个运输中心,在河北省的保定市,在2018年的8月份,我们兼并了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有限公司,作为我们未来拓展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的一个桥头堡,这个是在上海。在2019年4月份,我们成立了未势能源,开启了独立化运营,我们为股东负责,我们把这个业务,除了把车的业务留下了,把其他核心部件都已经剥离出来了,我们预计在2020年会展示首个燃料电池样车,2023年推出成熟的燃料电池乘用车型,我认为我们和国际上发展发达的韩国和日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这个确确实实也给了我们机会,因为我们的出发点和十年之前,二十年之前是不一样的。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也积累了一些对自己行业的灼见给大家分享。近两年国内氢能产业发展迅速,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当前的国内企业的布局,我们多以整车和系统为主,对进口材料和核心部件的依赖较为普见,不利于整个氢能产业的发展,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外领先的车企,他们的开发路径基本上是从原材料到部件,再到系统,再到整车,是一层层递进的正向的开发流程。我们把整个的一些从材料到部件,到整车,国内的一些布局和合作的一些企业做了一个劣势,面对这样的局面,针对行业发展中的问题,我们针对氢能的未势公司,我们为自己制订的策略是立足核心部件的正向开发,同时向下一个推广,向上游探索,我们也倡导整个行业内企业应该加强互相之间的协作,只有协作,只有共享,才能在整个行业协会和组织的协调下,共享我们的研发资源,避免重复研发导致的资源浪费,今天也特别感谢百人会组织这样的活动,这样也便于我们和同行一些企业进行交流,未来我们希望各个企业之间能够有更大的合作,我们也愿意分享我们在这方面的一些资源。
下面是在产品规划方面。我们规划了逐步迭代的120千瓦的电堆,以及85千瓦的乘用车燃料电池系统。我们依靠传统内燃机的涡轮增压器的技术,自主开发了单极的离心式的压气机。我们做了35MPa车载储氢III型气瓶,还要突破的是70MPa瓶阀,经过四年的努力样品已经出来了,从目前来看,无论它的体积还有它的性能,完全可以和国外的供应商来进行竞争。
对于氢能源的供应链体系,我们从自身的车企背景出发,我们并不参与整个中心的链条,主要聚焦于加氢协议,加氢站系统集成,这个技术会涉及到未来整车系统的安全性,安全做氢燃料车,将来氢燃料车的安全,是大家必须重中之重要考虑的。但是针对如何实现大规模的稳定高频的氢气供应,我们也有自己的思考,我们设想以液氢储运技术,最佳路径分为三部分,第一就是大规模的液氢生产体系,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电网制氢,可以帮助峰谷电的问题,解决气态高压成本高,无法大规模应用的问题。整个氢能的分布,是有地区不均匀性的,不发达地区,氢的使用量少,而在发达地区氢的使用量高,所以我们需要对这个资源的不均进行分配,而气态运输效率低,所以我认为,液态运输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同时我们根据每个区域的储存总量,建立区域的调控站,来解决区域内用氢的平衡问题,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会体现为对运输距离不敏感,距离越长,反而整体的成本越低。理论上在一千公里以上的范围都可以覆盖,根据覆盖区域氢能结构来调整液氢的供应范围,在交通领域,我们以加氢站作为终端的网络,燃料电池汽车作为终端的用户,除此以外,工业领域成为终端客户,美国有将近三分之二的液氢其实是用于工业领域的,氢能也可以替换目前国内以石化能源为主要来源的氢气产能,从而减小环境的污染,这是我们为实现整个布局,做了相应的投资,为了配合自主研发,测试,和验证能力的建立是重要的保证。
长城集团的氢能技术中心,是2018年的6月建成并投入运行,我们整体投资第一期是5.7亿,二期投问了将近10亿,可全面开展储氢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的测试,燃料电池材料,电堆,系统测试还有整车的测试,其中我们有一个105兆的氢心环测试,这个是为了验证整个车载的安全性的,包括液体的冲击,气体的冲击,最后再到氢气的冲击,同时也有跌落试验,包括还有强击试验,经过整个的检测体系,可以保证它的安全性,这也是国内首座。目前在我们没建成之前,如果要做这样的测试,就需要去国外去测试,这样带来的时间成本就特别高,而且这个测试系统向行业开放,来做整个车载储氢系统的形式认证。不仅这个储氢系统的安全验证,包括像系统的测试,整车的测试,我们把整个测试中心也做了一个行业的资源向整个行业开放。所有在清洁能源,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新兴产业的布局和努力,为了实现这部未来的途径,我们梦想的未来之城,这也将是一座以氢能和电能驱动的零排放,结合车联网,物联网等创新技术和新兴的模式,我们将建立起一座未来的智慧城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个梦想的实现,取决于我们今天一点一滴的努力,取决于每一份成本的下降,每一点性能的提升,以及每一次微不足道的,对新能源技术的科普和讲解,长城控股集团,期待与在座的各位同仁一起为这一梦想努力奋斗。共创,共享,共赢,感谢大家的聆听,也希望和大家能够有合作的机会,谢谢大家!
(标题为编者所加,文字未经发言嘉宾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