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低风速风电发展潮流 —— 回顾龙源安徽风电开发历程
安徽,是中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地形呈现多样化,全省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
在中国风资源分布中,安徽历来被列为风资源较差地区。直到2011年以前,安徽省内风电还是"零"的记录。
实施低风速地区风电开发战略,是由于我国"三北地区"风电大规模开发,电网送出和当地消纳满足不了风电快速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大面积弃风限电情况,而进行的一种开发策略的转移。而不是低风速地区比高风速地区有什么优势,这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如果"三北地区"风电大规模开发的送出消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中国发展风电的主战场仍然在"三北地区"。原因是"三北地区"地域面积大,风能资源丰富,建设成本相对较低,特别是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和植被保护代价比中、东、南部地区小得多。
什么是低风速地区?一般在风资源评估中,首先需要进行测风,测风有严格的国家和国际标准规定。在十年以前,一般讲,一个地区年平均风速低于6.5米/秒,就称之为低风速地区。这些地区的风资源一般是不开发的。随着风电技术,特别是风机的技术进步,加之"三北地区"弃风限电越来越严重的影响,龙源在2009年前后,在全国首先提出"上山、下海、进军低风速"的转移开发战略。"低风速"就是积极稳妥在低风速地区建设风电场。这方面的故事,还得从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讲起。
(一) 我国内陆省份低风速风电开发从安徽来安起航
2009年,就在各大企业因为弃风限电被迫放慢"三北地区"风电开发脚步的同时,龙源主动转变发展思路,将战略眼光聚焦到不限电的内陆省份。
安徽是一个以丘陵、山地为主的内陆省份。火电装机占全省电力装机90%以上,由于环境污染问题,安徽省一直在寻找改善能源结构的办法。2007年上半年,代表着省内能源投资主体的皖能集团,在滁州市来安县进行测风,到2009年上半年,测风满二年。然而,实测年平均风速不到6米/秒,一时间从企业到政府,都认为安徽区域开发风电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龙源第一时间得到这一信息,提出受让皖能集团的测风设备和数据,开展下一步工作,感谢皖能集团欣然同意了龙源的请求。
2009年下半年,龙源详细分析论证滁州市来安区域长达二年的测风数据。并与风机制造厂家远景、联合动力等论证风机加大叶片长度,增加扫风面积等技术进步方案。再通过优化机型选择和微观选址,严控工程造价等技术经济手段(包括使用低成本资金等),测算出来的项目股本金内部收益率(IRR)在10%左右,基本上可以满足投资要求。同时,龙源预测,随着机组技术的不断进步,风电场发电量还有较大上升空间。据此,龙源内部会议认为,开发安徽低风速风电项目可行,而且大有可为。从而把握住了进军安徽乃至整个低风速市场的最佳时机。
2009年11月,龙源与来安县签订《来安20万千瓦低风速风电项目开发协议》。当时,龙源在安徽没有一兵一卒,前期工作主要由龙源江苏公司金骥总经理带领团队协助完成,做出很大贡献。
2010年3月12日,龙源安徽风电公司正式成立。当时龙源在辽宁的三个风电公司正在进行合并重组,干部"富裕"。公司决定,罗通任龙源安徽公司总经理(原任龙源铁岭公司总经理)、姜广诚任副总经理(原任龙源铁岭公司副总经理)、林梅任财务部主任(后任总会计师)。规定十天内全部到位,后来公司也有人说,他(她)们是龙源第一批"南下干部"。六月份又调龙源浙江公司吴进钏任副总经理,下半年又调保伟中任党委书记(原任龙源江苏公司副总经理),整个班子就这样搭建起来。
来安20万千瓦风电场,分四期建设。实际上就是一个风电场,由于当时国家核准政策规定,省里只能核准5万千瓦以下风电项目,所以很多项目都是拆分核准的,今天讲起来,还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话题。项目前三期选用远景1.5兆瓦风机,叶轮直径87米。四期选用联合动力1.5兆瓦风机,叶轮直径86米。
四期工程分別于2010年5月陆续开工建设。9月19日,第一台风机吊装完成。9月28日,场内集电线路开工。11月16日,升压站第一台主变安装就位。2011年1月6日,升压站倒送电成功,首批机组并网发电,结束了安徽无风电的历史。2011年5月16日,举行了来安19.8万千瓦风电场竣工投产仪式。这标志着我国首座内陆地区低风速风电场正式建成并投产发电。从项目核准到项目开工,再到投产发电,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创造了内陆地区风电建设的"龙源速度"。
来安风电场投产过程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升压站倒送电的前一天,一切都在准备忙碌之中。罗通总经理突然发现,公司内部没有一位有电气操作资质的值长和值班员,按规定无资质人员不能上岗操作。便临时向国电安徽公司求援,国电安徽公司从宿州电厂紧急调来一位女值长救急。女值长叫王芳,工作完成后,龙源挽留她留在风电场工作,经过沟通,王芳最后选择了风电事业。王芳作风干练、工作认真、专业素质较高。在组织的培养下,从公司部门主管、副主任、主任升任龙源安徽公司副总经理,从2014年7月开始,分管安全生产工作,一直至今。她也是龙源系统唯一一位分管安全生产的女干部。
还有一个故事是我的亲身经历。龙源决定投资来安风电场以后一段时间,公司内部总有几位同事担心当地风资源不行,在我面前讲了好几遍,担心搞不好有责任。2010年12月28日,我来到来安现场,当时正是工程收尾阶段。当天天气温度较高,地面没有风,后到升压站三楼平台,阵阵徐风吹来,我内心欢喜。回京后,我找到几位同事讲,来安是有风的,而且还不小。就这样打消了一些人的担心。其实,我也是直观感觉,并不是什么风神,只是现场去的多了而已。
(二) 技术创新,开发建设低风速风电场
来安风电场,是龙源第一个低风速风电场,投资建设中承担了较大的风险。但在整个建设过程中,龙源还是严格按照科学程序,做了大量技术创新工作。
第一,推进设计优化。主要是以发电量的提升和工程造价的降低为目标。优化风机选型,谨慎微观选址,统筹考虑低风速、大型风电场的尾流影响。设计选用八角型和圆型基础,降低工程造价。该风电场内地形多山脊,且林木较多。为尽量减少征地,采用35千伏架空线路,线路基础设计中由普通独立基础改为掏挖或半掏挖基础。永久道路设计宽度为5.5米,吊装完成后恢复大部分临时征地原貌,减少植被破坏。
第二,坚持严控工程质量管理,将创优工作贯穿工程管理全过程。针对山地冬季施工,低风速风机防雷接地及高塔筒以及长叶片风电机组吊装等重要分项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其中三项课题获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颁发的质量控制成果奖,并大范围应用于低风速风电场建设过程中。
来安风电场项目获得2012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和"国家优质工程银奖"。
第三,大胆应用新技术。风电机组应用首创动态最优能量捕获算法。调整传统风电场气流计算设计参数,优化设计模型。利用无人机测绘成果作为基础地理信息来布置风机等。
第四,合理控制工程造价。工程批准概算为18.3亿元,竣工决算为15.9亿,平均单位千瓦造价8030元。
来安风电场,是我国内陆省份第一个低风速(设计年平均风速5.7米/秒)风电场。对我国内陆省份低风速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罗通、保伟中、姜广诚、王健等同仁的辛勤努力和敬业工作也将写入龙源发展历史之中。
时任来安县委书记金维加提出"贴身式服务",帮助龙源安徽公司解决了建设施工过程中许多困难和问题。来安风电场的投产也带动了来安北部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了来安县跨越式发展,实现了双赢。2015年6月,金维加书记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并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成长为正厅级干部。
此后,安徽地区风电开发由无人问津迅速变成多达20多家开发商竞相涌入。国内其他内陆省份的低风速风电开发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龙源安徽低风速风电开发的战略决策,引领了又一个新能源的开发潮流。
(三) 抢占资源,扩大成果,保持规模领先优势
2010年以来,龙源安徽公司凭借着龙源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锲而不舍的执着态度,最终在众多开发商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将开发区域拓展到皖北宿州,皖南宣城、马鞍山、安庆、芜湖、合肥,皖西六安等地区,取得一个又一个瞩目的成果。
2011年9月,位于滁州市明光县的大港风电场(4.95万千瓦)投产发电,此风电场接入来安升压站。2013年8月,鲁山风电场(4.95万千瓦)投产发电。
2013年4月,曹店风电场(14.85万千瓦)一、二期项目历经千难投产发电。2014年12月,三期项目投产发电。曹店风电场一、二期项目位于凤阳县境内,朱元璋皇帝的家乡。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经常与当地农民发生冲突,最严重的一次,二十余人的施工队伍遭到120多村民漫山遍野的阻工,给项目建设带来极大的干扰,整个风电场历时三年才全部建成。
曹店风电场三期项目,位于定远县境内,处于净空区内,在快要建成时被军方要求拆除全部风机。龙源安徽公司反复与军方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多次协调沟通,最后项目公司以较少的费用作为军方设备改造的补偿,军方才同意不需要拆除风机,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龙湖风电场(9.67万千瓦),位于皖南宣城市南漪湖附近,分二期建设。分別于2014年10月和2017年8月投产发电。
大山风电场(9.55万千瓦),位于全椒县境内,分二期建设。分別于2015年4月和6月投产发电。
横龙风电场(9.66万千瓦),位于马鞍山市含山县境内。分二期建设,于2015年1 0月和11月投产发电。
至此,龙源安徽公司建成六座风电场,15个项目,总装机容量73.31万千瓦。占全省风电总装机容量的30%,位列第一。其中12个项目使用远景风机,3个项目使用联合动力风机。目前还有2个在建项目,建设规模7.6万千瓦。
2015年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公司还核准风电项目3个,累计核准风电项目达到109.94万千瓦。基本上实现了省内具备开发潜力地区的全覆盖。
(四) 精心经营,细化管理,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龙源安徽公司,用了不到九年时间,建成六座低风速风电场,做出了许多尝试和开创性工作。他们在经营和运维诸多方面也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一是强化设备管理。注重精准对标分析,每月与系统内单位对标故障损失率,与省内企业对标利用小时,在跑动中保持先进。利用小时高于全省平均100小时以上,稳居省内第一位。加強检修管理,合理制订检修计划,统筹安排故障处理,提高设备健康水平。
二是创新安全生产管理。高度重视风电场安全标准化建设。建立视频晨会制度。优化风电场安全员职责。
三是首批通过安全文明生产标准化达标。
四是试点智能风电场建设。形成以安全、运行和设备管理为主的智能风电场试点建设方案,在龙湖风电场组织实施。
五是创新建立生产岗位公开竞聘机制。以一年半为周期,公开竞聘六个风电场安全员、技术员、值班长、值班员等。
六是创新生产全员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
目前龙源安徽公司职工人数189人,相当于2.58人/每万千瓦装机。
2018年,公司完成风电发电量16.42亿千瓦时,年利用小时2240小时,利润指标也达到较好水平。
(五) 生态环境保护和植被恢复,将是未来安徽省内风电发展的最大挑战
安徽省地形多样化,植被丰富,徽派建筑,田园风光,风景秀丽,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风电场的建设势必会对生态植被保护带来一定的影响。安徽省政府对风电开发条件已经越来越严格,限制条件不断增加。引领低风速风电发展潮流的龙源安徽公司,更应该在此方面做出表率,贡献智慧。
后记
龙源安徽公司,也是龙源系统干部变动比较频繁的公司。第一任总经理罗通,后姜广诚副总经理临时主持一段时间工作;第二任总经理王健;第三任总经理盛晓明;第四任总经理桂波(后辞职)。党委书记变动不大,第一任是保伟中,与三任总经理合作过,现任党委书记是张敏。他们都在岗位上做出过许多贡献。
谢长军 写于2019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