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集旸院士:中国地热资源形成、分布及其开发利用
能见APP讯:2016年11月17日至18日,第240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2016中国地热国际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国家地热能中心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旸做主旨发言,发言主题为《中国地热资源形成、分布及其开发利用》。他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肯尼亚、意大利、土耳其等地热资源十分丰富,有些地区尚待开发,我国地热资源开发经验丰富,技术成熟,可在“一带一路”国家推动发展地热产业。
以下为嘉宾核心发言内容:
中国地热资源以中低温为主
世界地热资源储量丰富,储存于地球内部的热量约为全球煤炭储量的1.7亿倍,按照2010年世界消费171亿吨标准煤计算,能满足人类数十万年的能源需求。
我国地热资源储量丰富,以中、低温(150︒C)为主,高温地热资源仅分布在西部滇藏地热带和台湾。浅层(200m)地热资源遍布全国,中、深层(200m-3km)地热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型沉积盆地区。初步估算,资源量约占全球地热资源的六分之一,其中浅层地热能资源量每年相当于95亿吨标准煤,现每年可利用资源量折合标煤7亿吨;中深层地热能中的中低温地热资源量折合标煤12500亿吨,现每年可利用资源量折合标煤18.7亿吨;干热岩(3-10公里内)资源量折合标煤860万亿吨,这部分资源量虽然巨大,但开发难度很大,开发利用应慎之又慎。
而东部大中型含油气盆地如大庆、松辽、胜利等,资源潜力巨大,且这些油田已到开发后期,在转型过程中应大力开发地热,使之“油田”变“热田”。西部滇藏特别是西藏地区能源短缺,但高温地热资源丰富,据估算,滇藏地热带可供开发的地热资源约为500万kW,为现已开发(羊八井地热电站25万kW)量的200倍,因此地热应该是解决西藏地区能源问题的不二选择!
中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向
结合我国地热资源的分布情况、地质构造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来看,目前我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是:“热”、“电”并举,以“热”为主;“深”、“浅”结合,由“浅”及“深”;“东”、“西”兼顾,“西”电“东”热;“干”、“湿”有度,先“湿”后“干”;“一带一路”,地热先行。
目前我们在这些方面已经有一些成功案例,并且正在积极规划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热”方面主要是雄县模式,2014年2月27日,国家能源局在河北雄县召开,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在“全国地热能现场会”上正式将雄县地区以地热为主的集中供热以代替燃煤确定为雄县模式。
“电”方面建成西藏羊八井地热资源。该电站占拉萨电网总装机容量的41.5%,在冬季枯水季节,地热发电出力占拉萨电网的60.0%,成为其主力电网之一。
“深”方面主要是利用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对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需要借鉴“雄县模式”的成功经验。
“浅”方面是增加地源热泵装机量。至2015年全国地源热泵装机容量11781MWt,年利用浅层地热能100311TJ/a,装机容量和年利用能量在2010-2015年间分别增长2.8倍和3.5倍,平均年累进增长率分别为22%和28%。根据《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将计划新增7亿平方米应用
“东”方面主要是利用中低温地热资源供暖/制冷。目前我国地热界正在打造“小洋口模式”和“广东丰顺模式”,以解决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冬季供暖/夏季空调制冷问题。
“西”方面主要是高温地热资源发电。据估算,滇藏地热带可供开发的地热资源约为500万kW,地热是解决西藏地区能源问题不二选择。
在抓住“一带一路”契机方面,西安市目前正在着手建设西咸新区地热能源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
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场,若以现有建筑面积的5%,新增建筑面积的40%采用地源热泵供热,则供热面积可达32.5亿m2,潜在市场规模1万亿元。我国地热开发利用的“第二个春天”已到来,这既有机遇,但更大的是“挑战”。我们地热工作者一定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注重科技创新,大力培养既懂“地下”,又懂“地上”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同时也要注重“政、产、学、研、用” 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