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能斯格尔可再生能源公司咨询顾问:增功优化提升风电场产能
能见APP讯:10月19日-21日,2016年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召开。21日上午,峰能斯格尔(北京)可再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咨询顾问尹向前在“在役风电机组技改优化及效果评价”分论坛上作了主题发言,分享的主题是,增功优化提升风电场产能。
他表示,树林重构,风电场靠近林区的风电场,欧洲的运行经验表明,机组的运行会和树林发生相互的影响,但是大多数的情况下影响的程度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风能通过精确的建模能够在树林重、和产能提升和机组降载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进而可以给出相应的策略,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所谓的树林重构是指树林和风电场整体布局间的优化,一方面牵扯到树林的移植,除了通常所说的移出树林还可以考虑恢复树林就是植树造林的考虑,通过树林的重构可以提高风速、降低湍流进而提高风电场的效率,降低典型热效益。
以下为发言全文:
尹向前:大家好,大家在降低机组运营的成本上做了很大的工作,我们认为机组以及风电场的性能提升方面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我国现在情况下,限电如此的严重,提高机组的性能、提高风电场的性能还有什么必要吗?我们的观点是肯定的,首先限电的情况下要考察限电的策略是不是合理科学,其次在没有限电的情况下,是否能够有效的利用这段时间来发电,尽可能多的提高效益反而格外的重要,当前限电情况严重下开展风电场性能提升也是非常必要的。
风能的方法首先是基于先进的测量分析技术,在风电行业,风能之前有先进的激光雷达的已列产品,基于先进测量分析基础上,发现了问题之后通过几个手段来进行解决,其一是控制的优化、其二是系统性能的提升、其三是树林的重构。
测量技术的进步,激光雷达是目前为止最先进的测量风资源的设备,通过激光雷达设备,可以更好的理解风环境、全面的理解风电场的驱动因素,风资源的特性。很多关于风特性的假设,尤其是设备开发阶段,假设通过后面的验证是不准确的,这就为后来风电场的性能提升提供了空间。
举个美国风电场的例子,这个风电场齿轮箱坏的频率很高,但是厂家一直找不到原因,我们使用激光雷达进行了合理的检测,发现在这个风电场比较低的位置,存在低空极流,长期的冲击叶轮上部分形成破坏性的载荷,从而导致风电场的齿轮箱坏的频率比较高,建议进一步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的优化措施把问题解决掉了。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发现,通过一个先进的测量设备来分析风电场的问题,这个前提是非常重要的。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方面,首先会考虑控制方面的手段,为什么通过控制可以解决问题呢?对于早期建设的风电场,控制系统比较的陈旧落后,可以通过升级。
我们认为通过一体化控制手段设计的风电场,可以通过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方式对控制系统进行升级,对于风电场建设过程中,凡是所有的风机是采用同样的控制策略、同样的控制手段,这种情况也存在优化的空间。对整个风电场改善电站整体性能也同样是可以来提升风电场的性能。
风电机组的控制优化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
第一静态偏航进行校正,厂家的标准是正负三度以内,但是往往达不到,这样的偏差导致每年发电量的损失是2%左右,也会影响机组的寿命,曲线横轴表示风速、纵轴表示功率,也表示对偏航的采样的数目。功率曲线偏航误差比较大的时候,功率曲线明显是要偏低的,在风电场经常可以看到,不同的机组会发现为什么有的功率曲线比较好、有的比较差,在中间的位置白色的区域,它有上有下,每个机组不太一样,有时候不太好解释,可以确定静态偏航误差的存在是确定的原因,如图曲线表明了它们的差别。
美国风电场针对静态偏航误差做了校正,首先是建立参考风向,可以通过激光雷达和测风塔来建立,在此基础上按照功率和偏航的误差进行分类,确认校正值是产能或者是收益最大化,做出控制器改变我们的控制算法。静态偏航的误差空间值是6度左右,通过对6度进行校正,从绿线移动到红线的位置,情况6度的校正后,机组的电量提升是在1.9%,这是比较明显的。
第二动态偏航的校正,风能的方法是采用激光雷达对偏航的对准情况进行直接的测量,主要的特点是基于整个叶轮,而不仅仅是对轮骨的位置,因而准确会比较高。
如图,西门子和其他风机上装的激光雷达,这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应用。
偏航校正结束后,下面是变桨控制的优化,现实机组的风况和实际风况是有差别的,这种优化的空间是必然存在的。
我们创立独资变桨优化的方式,是独立叶片控制,ATLAS,独立叶片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降载延长机组的寿命,需要强调的是,它跟目前市场上已经有提到的独立变桨控制不同,峰能的独立叶片控制首先是每个叶片的本地信息,完全是取决于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对叶片控制器不可见,所以是完全不同的。
如图,采用独立叶片控制后降载的幅度,风速比较大的时候,从13米到后面,降载幅度达到30%到40%,这样的幅度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可以保护大风期间机组所面临的载荷。
风电场的控制,我仅仅提一下峰能的独特性,我们是基于发现问题来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仍然是通过先进的激光雷达测量分析的技术,因而风电场的控制是基于真实的条件,而不是模型,通过尾流,每台机组尾流的不同影响要考虑它们产生的风电效应进行优化,激光雷达可以展现风电场不同机组间尾流相互间叠加的影响。
控制手段之后还要强调第二个方法,气动效率,第一个因素,机组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各种折中,因此折中的结果是气动损失条件下的平衡,这种平衡并非是最优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机组的气动性能也受到叶片运行状况恶化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会磨损和腐蚀。我们认为气动效率是需要优化的,它能够优化吗?这是必然的,优化主要基于前面演讲嘉宾提到的工具,涡流发生器、叶尖附属装置等等,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它的定位要准确、尺寸要合理、固定一定要牢靠,只有这三个条件下它才能长期可靠的工作。
定位是需要通过科学的计算,它应用的位置跟形状有关,跟风况也有关,涡流发生器的角度来讲,我们认为使用激光雷达进行现场的测量是关键,了解每台机组的关键风况特征后,来确定涡流发生器应该装在什么位置,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事实证明在准确应用的前提下,涡流发生器能够将产能提升2%到3%。还需要强调的是,涡流发生器基于现场特征进行安装后,相应机组控制策略也要调整和优化,进而与之匹配。
树林重构,这对大家来说比较的新颖,风电场靠近林区的风电场,欧洲的运行经验表明,机组的运行会和树林发生相互的影响,但是大多数的情况下影响的程度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风能通过精确的建模能够在树林重、和产能提升和机组降载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进而可以给出相应的策略,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所谓的树林重构是指树林和风电场整体布局间的优化,一方面牵扯到树林的移植,除了通常所说的移出树林还可以考虑恢复树林就是植树造林的考虑,通过树林的重构可以提高风速、降低湍流进而提高风电场的效率,降低典型热效益。
案例,欧洲分布的风电场,进行风场控制、风电机组优化、空气动力学动力学等方面的提升。
如图,主要做的是,主要体现在两个项目,树林重构、还有一个是静态偏航校正,静态偏航校正电量提升从1%到4%都是有的,不同的风电场有不同的情况。
总结,通过上面对风电场性能优化的手段的总结,可以看到,偏航校正、空气动力性能、变桨、场控和树林重构等等的方法,都能够针对不同风电场、不同的环境都可以提升风电场的性能,合计的产能达到5%到12%,大家看到这个数字觉得很大!好像有些怀疑,我想说不同的风电场有不同的特性,所谓这个合计是把上面各种手段都罗列起来的数,不同的项目只是采用其中的一个手段或者两个手段,比如从目前来讲,在国内想主推的是偏航校正,静态偏航校正这项工作并不是很复杂,而且不需要对控制逻辑进行大的改动,通过激光雷达对偏航误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偏航校正,变量的提升是2%到3%,所以意义是很大的。
感谢大家的倾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