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变电工电力设计总经理:支架结构的创新对于降低度电成本很重要
能见App讯:9月16日,第三届能源思享汇论坛在浙江杭州召开,本届论坛以“变与不变”为主题,通过对光伏行业未来的开拓创新、互联网+智慧能源、风,光,储多能互补;技术进步及成本降低等多个议题的探讨,激发行业参与者的思想碰撞,积极推动新能源领域的深度合作和共同发展。
西安特变电工电力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勤文做《技术创新,助力新能源解决方案》的主题发言,他从倾角的设计、支架设计、微网规划设计等细项展开,充分表明了降低度电成本还有许多空间可以努力。
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
前几位的嘉宾紧扣这次思享汇的主题——变与不变,尤其是陆总说完以后我只能用词穷来形容,不知道我以下的演讲怎么说,我只能说一说技术。
我的演讲主要从风电和光伏两个层面分享一下,平价上网之路刚才讲到很多,我不再赘述,最早目标是2020年,风电在发电侧平价,光伏在用电侧平价,光伏是“5·31”,风电是“5·18”,明年将全面开展竞价的模式,看来整个到2020年之前会完全实现平价,尤其在风电领域在2017年的时候已经有了九个示范平价项目,在发电侧。国家能源局9月13日发布了加快推进风电和光伏的平价上网的征求意见稿。
受到光伏“5·31”和风电“5·18”政策影响,尤其是对整个行业,包括对2019年-2020年行业的发展来看,平价上网趋势是不可变,而且就在我们眼前,对我们设计院来说对于技术的提升以及转型需求是迫切而且亟待,作为投资者来说也要做好设备价值的投资收益回报预测,刚才各位嘉宾都在讲组件和投资成本的变化。
“变”,吴老师也提到了,原来的投资模式电价是确定的,投资者计算内部收益率,而对于我们现在面对平价或者竞价更关心是LCOE,这个稍微复杂了一点,增加了剩余残值以及折旧,还包括可能的优惠政策,这个公式相当于是通用的。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到,降低LCOE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分子变小让分母变大,同时建设投资和你的产能以及你的设备选型相关,所以分子、分母之间的关系还是非常微妙的,同时在整个运营期中更关注运营管理,运维怎样能够保证当时预估的产能,或者说怎样进一步提升产能,这是非常关键的。
对于风电来说,结合主题,这是我们设计院提出的基于精细化风电场的整体解决方案,对于明年竞价状况来说更关注对于风力发电机组来说,因为在竞价的条件下,结合领跑者中,竞价模式来说,对于风资源的评估、对产能的评估就会很重要,对于其他配套的基础形式要做更精细化预估,而且要将工作前置,甚至把施工图工作前置,要知道风电场投资到底是多少,产能到底是多少,最终电价是多少。所以,提出了风电场全生命周期的设计过程,从宏观选尺,通过技术进行降尺,进行微观选尺,以及风机选型、微观选尺到初步设计,最终电站运行以后还要进行很详细的项目的后评估,大家知道风电和光伏不太一样,对风的预测波动性非常大,不像光伏,所以我们也需要通过后评价反复修正前期模拟技术,提高对发电量评估的准确性。
这是基于不同尺度模拟整合技术的风资源评估体系,在座的各位偏光伏的人比较多,所以这方面不详细讲了,通过我们设计院自己搭建的AMP的模拟,有部分测风塔、无测风塔或者是测风塔代表性不够的情况下,结合中尺度降尺,与微尺度结合提高对风资源评估的能力,同时扩充的是后评估的相关业务。
这个稍微形象一些,上层几个层可以当做一个整个风电场的情况,通过中尺度模拟,进一步进入微尺度的详细计算,大尺度化是40-20公里,中尺度是1-20公里,微尺度20公里-100米的区间,但是重点还是在微尺度模拟下,因为我们更接近于地表,需要对地型数据、粗糙度数据、大气稳定度,提高对风资源的评估准确性,做完以后就可以建了,包括光伏电站,因为现在光是光、风是风,但是最早我们特变电工做的在吐鲁番的小草湖是风光互补的项目,各50兆瓦,单纯做光就有问题,因为风非常大,在光伏电站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风。
这是风资源评估平台下的结论。右侧的图是中尺度的模拟结果,进行高分辨率的降尺是旁边的结果,大家可以从红框里看到,中尺度模拟一下,然后还要进行详细分析。
对于风电来说,道路和线路是在不同行业都是比较成熟的技术,但是对于风机基础来说对于整个行业从建筑结构来说,虽然属于高耸建筑但是还是不太一样,而且风机运行过程当中是不断震动的情况下,摆度大概75-1米的环境下,风机运行过程当中人很难在机舱上呆着,也会出现很多安全事故。所以,我们在这里通过模拟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优化工作,因为在风电里,基础的量也是比较大的工程量,这方面有别于传统,传统设计就是标准工程规范进行设计,我们加入了数值模拟,进行了优化。这是基于数值仿真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原来的设计院就基础做基础,而我们要考虑钢筋混凝土,包括塔筒进行分析,看受力面到底怎么样,从而做优化。我们同样机型、同样载荷、同样地域条件下,工程量可以下降5%。
这是数字化风电场总体解决方案,为什么做数字化?数字化核心就是高量计算,大家可能和其他风电行业人员做过焦虑,现在都是云计算,所有的算法都是在云上计算的,数字化毕竟作为风电行业中,尤其针对竞价、平价,资源评估中我们基本完成,风电设计基本上完成了50%以上,后面要结合新能源的平台,把后评估进一步充实进去。
光伏追求度电成本,我很少看到任何一个企业投资和开发的时候测光,不像风电,风电要测风,我们从光资源分析和发电评估说,传统大家用的软件,PVsyst是国际光伏领域来说非常受认可的一套软件,但是忽略了中国的行情,中国光伏电站都是在一些复杂地区,具有复杂地形,当然一些用户用了Skech up,但是弊端是模拟八个方位,而且建模过程比较复杂,我们引进了三维设计。
这几张图是比较明显的,黄色的这个图就是常规的进行阴影分析的模型,但是右下角这张图通过实际三维,与三维地形进行模拟,来计算整个阴影。
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到,红框区域偏西坡,在实际电站运行当中发现,尤其是左下角这张图,在西坡的时候地形造成的阴影对光伏组件运行状况影响非常大,所以最终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传统分析发电量算1500小时,结合三维模拟情况,额外增加了正电之间的影响和地形影响,方针小时数在920-1475小时,所以从传统分析和三维设计发现差异在6.3,LCOE的那个公式,产能的分布如果过高估计了分母,度电成本就很好,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当中却不是这样的,所以计算产能或者估算产能的时候就要非常严谨。
前几位嘉宾也在预测组件的下降,其实在领跑者中来看,尤其是技术应用领跑,其他组件厂商都在预测,2020年组件价格是多少,但是土地成本、非技术成本降低一点,对降低度电成本影响是很大的,但是大家忽略了。比如2017年的时候钢材价格的不稳定对于光伏行业,特别是风电行业的投资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要对光伏支架进行不断的创新和优化,EPC价格从5块降到4元或者3.5元的时候,可能支架价格占比是在提升的。经过统计,常规支架结构用钢量在47-50吨/MW,檩条重量达到45-55,斜梁立柱,斜撑在45,所以我们在檩条上做一些文章。通过整个的受力仿真模型改变了檩条的结构,从C型改成Z型,发现优化的用钢量达到10%,相应的在跨距上进行一些调整,支架基础上也有所下降,所以从降低成本来说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现在新的光伏标准也在修改,原来要求最佳倾角计算间距早上9点到下午3点,不遮挡就可以了,但是实际发现运行的时候3点多就有阴影遮挡影响了,完全影响了整个电站发电运行情况,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测算和模型,间距5-15米,倾角20度-30度之间找一找最佳发电量到底在哪,发现间距不一样的地方总能找到一个交集,这个倾角可能就是发电量最优的。
这个是拿一个实际项目做一个案例,倾角30度按照9点到3点,倾角调整到22度的时候发现是我的组件光伏遮挡影响概率小了,延长了发电时长。
结合主题,新型形式化下,尤其是分布式,微电网是光伏+储能,或者是光伏、风电+储能的模式,可能集中在工业园区和无网地区的微电网,代替柴油发电机的技术路线。大家都知道,我们对于微网的研究可能更侧重于对于微网的提前规划,对于分布式能源和负荷的趋势调研非常重要,微网就是一个发电侧,用到真正的符合侧,他们匹配才是关键。
这是对城区微网规划的思路,包括风、包括光。为什么会有储能,这里是西安产业园区,你会发现光伏发电的高峰值的时候,其实我的用电负荷有实际的富余,富余的电存起来,峰值电价的时候再用下去。
结合微电网的领域,最核心的还是综合控制系统,因为你对微网前期规划负荷的预测不准确,所以要通过控制系统不断去优化微网。这是西安产业园区,涉及到定制化的光伏和创新化的解决方案,渔光、农光、漂浮都是多种方式,大家都尝试过,大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开发,更多是情景的设计,包括光伏护坡景观、光伏建筑化等等,这种市场会慢慢兴起。
这是光伏护坡,能发电,还美观,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关于我们自己不介绍了,大家对特变电工非常了解和熟悉,这是我们在全国各地的业务范围,这是我们设计院整体在全球的一些业绩情况。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