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洽会”上,湖州拼来了什么

潮新闻 记者 吴丽燕 2024年5月13日 4421

忽而立夏,太湖南岸,与气温一样有热度的,还有全力拼的经济。
5月12日,“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投资合作洽谈会上,近百个项目签约,覆盖金融、制造业、外资、人才、平台等多个领域,总投资达1143亿元。
招商纳贤之事,远不止于此。该市当天还发布了诚意满满的政策“福袋”:其中包括建立500亿元绿色产业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50亿元天使基金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设立200亿元的半导体及光电产业基金……
此次“湖洽会”主题,是“与湖州·共未来”。那么,湖州拿什么与大家共未来?在拼经济的浪潮中,湖州又拼来了什么?当下谋划实施的一系列创新打法,又能否让这座城市打破传统路径,拼出高质量发展与创新生态?

共享联盟·湖州 张剑 摄

 


跑起来,从抢项目、人才开始

年产500万台车载激光雷达项目、年产80万件半导体芯片载具项目、长三角美妆科创中心项目……“湖洽会”主会场,当一批批项目上台签约,现场响起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经历了三年疫情大波澜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渴望经济复苏。在场的党政干部都明白,复苏要靠“拼”,而这些几个月前拼来的项目,将为湖州明天的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进入2023,拼经济、上项目、抓发展成了主旋律,各地也是妙招齐出,表现出当仁不让的决心与勇气。江苏提出举办“走进总部”系列活动,还计划邀请跨国公司及境外商协会参访江苏;广东要求“打到外线抢订单”,办好100场“粤贸全球”境外展和广交会线下展;还有不少省市一把手,忙着“跨省串门”取经……
城市你追我赶,被一众万亿俱乐部环伺的湖州,这些年正摆脱“百坦”(意为慢慢来)的标签,时刻保持着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今年开年一上来,就“跑”起来了:


掏出真金白银,安排230.7亿元,用于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召开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进大会,亮出全新的“八种打法”——全领域分赛道招商、“一把手”领衔式招商、市场化专业化招商、驻点专场招商、导入式成建制招商、以商引商链条式招商、人才科技协同招商、竞相协作招商;
随后,500多人的招商“特战队”相继启程奔赴一线,紧盯新能源汽车、物流装备、半导体及光电、工程机械、合金特材、生物医药、地理信息、数控机床八大新兴产业链精准发力。
此次升级“打法”,协同发力,“出拳”更是快准狠。细看当天签约的项目,主要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均与八大新兴产业链相关,产业集群被企业看好;不少企业增资扩产,对湖州的发展再次投下“信心票”。
项目现场还有一点很吸睛,包括TSN(时间敏感网络)产业化项目在内的8个人才项目也签约落地。很多城市,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上大多都是分开强调,分开进行的。湖州将“招商、纳贤”之事视为一体进行,已经在向“人、财、项目”打包引进模式转变,此举,也是让引进的人才更适应产业发展,让新兴产业发展有更强大的人才支撑,希望两者同频共振。
“我们盛情邀请各位企业大咖携手湖州,各位创客精英加盟湖州,与我们一起,共赴一场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未来之约。”当天现场,市长洪湖鹏也作为“城市推介官”,再次向外界传递出强烈信号,湖州要与大家共创共建。

共享联盟·湖州 张剑 摄

 


拼经济,就是拼营商环境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中,城市对项目、人才之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但当传统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弱,由政务服务、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等构成的营商环境,成了留住他们的关键。
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论营商环境,一直有口皆碑。
“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浙江的营商环境在全国也是排在前列的。”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永钢作为“城市发现官”,在现场和大家分享道,在他们对澎湃新闻近三年关于湖州358篇原创报道的词频统计中,其中一个关键词就是“营商环境”。“去年,湖州市人大常委会将每年的11月1日设立为‘湖州民营企业家节’,这个地方立法的实践就很令人振奋。”
事实上,过去3年里,湖州相继推出“湖八条”“人才新政4.0版”“湖九条”“湖十条”等优化营商环境的新政策,以此来撬动城市高质量绿色发展。

湖州市举行“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共享联盟·湖州 张剑 摄

 


去年下半年开始,湖州更是创新两大重要载体,其一为每周三晚,市、区县两级联动的“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由四套班子的主要领导和企业家面对面沟通,解决企业个性问题;另一个则是每月的“营商月例会”,复盘高频共性问题,建章立制、改革破难。
这些,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都颇有感触,“吉利变速器项目实现了签约后五个多月即开工建设;吉利整车项目更是实现了提前半年投产,当年就成为规模以上企业。”现场,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积极向在座的企业家推介,选择湖州、投资湖州、创业湖州,绝对没有错,一定会带来回报。

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现场交流分享。共享联盟·湖州 张剑 摄

 

从某种程度来说,“拼经济”,拼的就是营商环境。
今年各省市的新春第一会上,优化营商环境成了最热门的词汇之一。苏州表示,一年365天每天都是“企业家日”,企业每天24小时都能享受到不打烊、不打折的精心服务;成都则称,要让企业的每一个声音都能够听到、每一个诉求都能够得到回应、每一条建议都能够得到关注。
但营商环境并非只是一时的改革、政策的支持,它是一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的综合体现。
正如省委书记易炼红强调的,“浙江的营商环境远没到天花板”。湖州,自然也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路上。


下一站,湖州“拼”向哪里
如果说,各城市要组团出道,那湖州这座“江南清丽地”绝对是“颜值担当”。但“小个子”有大梦想——执着地要凭“实力”出圈。
今年,湖州的脚步明显急促起来了。

吉利未来工厂

 

且不说在今年春节这样重要团聚的日子里,湖州很多企业、部门都没有休息。1月17日省里推出《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后,当地就立刻研究细化,半个月后,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湖州版政策包,全面顶格承接省里“8+4”政策体系,并同步准备了2万亩建设用地保障项目需求。
似乎,湖州比其他地区更急。从根源上来说,相较于周边万亿城市,当地的经济总量仍旧是“小个子”,但身处长三角腹地,又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
看见差距,才能有的放矢。
此前,湖州就开始在相关数据上寻找短板。如纳税大户,2018年,34家中9家是招引来的;2022年,40家中16家是招引来的;比例虽有所上升,但同时也说明,湖州的发展更多靠的是内源型增长,靠本土企业支撑;如新型研发机构,湖州45家,苏州78家,数量差距看似不大,但能级、水平不在同一个档次。这些,都让湖州清楚地认识到,在双招双引上的空间还很大。
摆在湖州眼前的现实是,必须把短腿拉长、把软腿做硬。


一方面,强化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摒弃“捡到篮里都是菜”的观念,推动产业集群式落户、链条式发展、规模化产值,整体带动产业向中高端集聚。去年开始,湖州谋划实施八大新兴产业链链长制,并进行分赛道招商,目前已初尝甜头,去年引进的323个3亿元以上项目,其中八大新兴产业链项目占比达到56%。但这远远不够,当地的目标,是今后三年新引进的项目,与八大新兴产业链集聚度和“2+8”平台主导产业集聚度均达80%。
其次,是在平台和人才端。当下,湖州与其他城市一样也面临着“抢人容易,留人难”的问题。最新的“打法”中,湖州提出要全力提升项目人才密度和科技含量,每条产业链打造1家标志性高校产业研究院,每年新引进项目有研发机构和研发团队的比例达到30%以上。
当然,更为关键的是,在政策引导下,项目、人才、资本与企业间的合作与转化。当天湖州启动“城市合伙人”计划,欲凝聚更多力量,让项目、人才、资本持续落地有更多可能。

共享联盟·湖州 张剑 摄


未来已来,湖州,亦可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