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电气任婧:全球能源损耗浪费高达60%, 要做好供给端到消费端能源管理
作者:李德尚玉,实习生周怡廷 编辑:李博
能源领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随着“双碳”目标有序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步入“实战”期。
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仅能源发电与供热产生的碳排放,便占全球碳排放的43%。由此可见,能源行业整体碳排放量相对较高,这也就要求能源企业更多地参与到减碳行动中。
近日,在施耐德电气“绿色能源管理创赢计划”第二季开幕式上,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能源管理低压业务中国区负责人任婧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目前全球超过80%的碳排放与能源的生产消耗全过程有关,且能源损耗或浪费的比例高达60%,能源使用依然低效,做好“能源管理”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推进器”。这就需要立足于解决能源供给端和消费端的真实需求,进行端到端的能源管理。
解决能源供给端和消费端的真实需求
在能源企业的减碳需求愈发迫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能源管理实践中的痛点与难点逐渐涌现。能源的供需两侧也呈现出新特征。
据任婧介绍,从电力供给端来看,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电源,往往难以保障供电的稳定性,新能源固有的波动性和随机性将极大增加电网的稳定性风险。
从电力需求端看,随着城市的发展、电气化程度加深,我国电网负荷峰谷差逐年加大。例如在交通领域中,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将打破原有以工业和居民用电为主的相对稳定的电能需求规律,并将进一步放大新能源接入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冲击。
“实现‘双碳’目标,未来十年最为关键。而要从真正意义上推进并最终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立足于解决能源供给端和消费端的真实需求,进行端到端的能源管理。”任婧强调,在这一进程中,清洁电气化与数字化技术所产生的叠加效应是推动能源管理升级、实现“双碳”目标的最佳方法。
首先,电气化让能源更绿色。一方面,经验证,电力能源的效率高于其他能源3-5倍,电力是最高效的能源形式,也是实现脱碳的最佳载体。另一方面,大幅增加的清洁能源难以直接作为终端能源使用,需将其转换为电能,且电能的减排途径或技术实现的可行度相对较高。
其次,数字化可塑造智能未来,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能够在全生命周期及整个生态价值链中实现系统性的效率提升,让无形的能源损耗变得清晰可见,消除能源浪费。研究证实,应用现有数字化技术可减少70%的碳排放。从施耐德电气在全球41个国家完成的230多个客户项目来看,通过数字化技术,客户的碳足迹实现了最高50%、平均20%的优化,在节能降耗方面实现了最高85%、平均24%的优化。
推动能源产业清洁低碳转型
“双碳”目标下,施耐德电气提出“绿色能源管理”理念。
“基于绿色能源管理,施耐德电气通过高科技创新产品、端到端数字化软件、源网荷储一体化等领域的关键创新,为各种类型的企业提供绿色高效、安全可靠的能源管理解决方案,推动能源产业清洁低碳转型,帮助能源系统完美‘增肌’和‘瘦身’。”任婧介绍。
所谓“增肌”是在融合新能源的接入和使用的同时,既能够保证能源系统与电能质量的稳定可靠,最大化实现新能源的消纳;所谓“瘦身”就是用创新的科技产品和数字化能力,让每个环节能源的使用和表现透明可见,有效发现系统的风险和冗余,优化构架提高能源利用率。
据任婧介绍,通过使用绿色能源管理解决方案,能够帮助不同行业客户减少最多50%的碳足迹,节省高达60%和75%的资本及运营支出,提升50%设备可用性和25%场所安全性,并节约30%的成本。
近年来,施耐德电气加大了在中国的研发投入。截至2021年,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数字化研发人才达到总研发人数的28%,并将持续快速增长。
同时,施耐德电气通过融合IT与OT,加快数字化转型。例如,施耐德电气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电价信号、历史数据、天气预报和运行时间表等信息,通过运行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能够更精准预测微电网边界内的能源供需变化,并基于实际用电需求,协调光伏发电量与储能系统运作,最大程度消除电力峰谷差。进而实现从新能源发电端,到电能储存、负荷用电需求的完美平衡,保障分布式能源的高比例稳定接入与高效管理,提高新能源电力的渗透率和经济效益。
施耐德电气北京工厂是该公司全国首家碳中和工厂,部署了一项创新解决方案。通过同时部署光伏项目,以及节能改造和能源系统的优化,目前该北京工厂一年能节约10万度电,在过去三年内能源消耗降低了10%,单位产值能耗逐年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