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院士:把海上风电搞起来就开创了“东电西送”
2020年12月4日至6日,由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上风电分会、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20中国海上风电工程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为大会开幕式视频致辞。
以下为发言实录:
杜祥琬:能源转型从根本上为了人类为了国家科持续发展,以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这是中国和世界的共同梦想,最近我们国家提出来2030年前要碳达峰,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我们可以说现在我们风能到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
我们在本世纪初研究非水可再生能源的时候当时有四个字,很多业内的同志认为这四个字是微不足道,现在认为这四个字是举足轻重,现在人们至少承认风能可以举足轻重了,但是现在风能面临的形势让我们一定要想到另外四个字就是担当大任,举足轻重还不是担当大任,现在这样的形式下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就是必须要有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来担当大任,我们现在是2亿千瓦风电总装机,这个时候我们要想到20亿千瓦,这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但是必须到这样的水平才能担当大任,当然我们是要装机,但是又不仅仅是装机,我们要有高质量输出的能源、高质量的电源,现在我们是有条件把这件事做好的。
一是国家的风能资源,我们国家风能资源足够多,几十亿千瓦装机没有问题,海上风电几十亿千瓦、几亿千瓦。风能资源是有足够多的。二是技术能力,多少年前我们没有技术能力,也很难怪别人说我们微不足道,但是现在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市场也都接受、大家也都看得出来风能是可以很好运行的,海上陆上的风电都是技术可行性已经被大家接受了,也被市场证明了。三是经济性,本世纪初为什么微不足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太阳能也好、风能也好成本太高,经济性不行市场就不会接受,我们技术进步导致了风能、太阳能成本大大下降,有资源、有技术、技术性又好,这种情况下现在已经进入了平价时代,所以我觉得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来把风能发展好,担当大任。
我们要有一个心态,我们现在在成长,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对任何的质疑都要当作是对我们的提醒,努力把自己做好,海上风能还真的有一些特点,海上风能非常不容易,困难比较多,海上风能的优点是运行小时数比较长,每年运行3000、4000小时都有可能,中国人经常说西电东送,我们如果把海上风能搞起来就开创了东电西送,如果广东开展起来海上风能可以开创南电北送,在这个过程当中既要出成果也要把风能做好,同时也要出人才,我很希望在座的企业家、科学家们、工人们大家做这件事情,能够产生一批国际一流的风能专家、风能人才,来培养后人,来支撑我们国家风能的不断刺激发展,要把中国的风能做成支撑未来发展的重要能源。
我觉得现在我们虽然是2亿千瓦这样风能的总装机,在“十四五”期间要准备把2亿千瓦的陆上和海上装机做到翻一番都不止,在“十四五”期间要能够做出来一些样子来。
风能有间隙性,如何通过灵活性的调节合跟各个方面的配合,比如调峰、储能、电网包括化石能源大家能够协同好、相互配合好,在这个当中在中国能源大局当中、在多能源的协同当中发挥好自己的作用,使我们社会各界能够相信风能是可以做好的,是可以占领未来能源战略制高点的,希望大家努力把事情做好,预期着你们成功。
最后预祝2020中国海上风电工程技术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各位。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演讲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