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我国地源热泵产业走在世界前列 但干热岩开发需谨慎

国家能源局 2019年9月2日 317

日前,2019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地源热泵行业高层论坛暨第六届中国国际地热能技术与装备展览会在京举行。此次大会以“与世界对话,促地热腾飞”为主题,以实现地热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有序发展为宗旨,旨在探索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商业化投资经营模式,推动我国地热能产业走向科学化、高端化、智能化。

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地源热泵行业高层论坛在京举行

地源热泵是陆地浅层能源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由低品位热能向高品位热能转移的装置。上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始对这一技术进行专题研究,并派学者前往美国、瑞典、德国等地学习考察。1995年,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试点应用地源热泵技术进行工民用建筑的冬季供暖、夏季供冷。21世纪以来,地源热泵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中国地源热泵产业也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

中国地源热泵产业联盟理事长、地源热泵杂志社主编方肇洪指出,从开始学习模仿,到现在有一些自主的创新,中国地源热泵行业整体,无论从研发到应用都走到世界前列。到2015年中国地热的利用量、地源热泵装机容量、利用的能量都走在世界第一。

“这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地源热泵技术更加重视环境保护,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二是政府对地源热泵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三是联盟凝聚行业力量,形成合力促进了应用推广。”方肇洪表示。

但国家地热中心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源热泵产业联盟名誉理事长曹耀峰坦言,地源热泵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产品的同质化竞争、监管不严、标准虽然已经启动但是总体上还是滞后的、人才培养跟不上现在发展的形势等,制约了行业健康发展。

“如何规范、如何管理,通过今天这样一个平台,可以与业内的专家、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机构在标准编制、产品购销、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方面有更多的合作和交流,来共同的推进地热行业持续的健康发展。”他说。

对于我国干热岩的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源热泵产业联盟名誉理事长汪集旸表示,目前业界讨论比较激烈的干热岩发展应持谨慎态度。“干热岩开发需求是第一位的,开发难度极大,成本极高,投入产出比实在太低,回报周期太长。作为国家来讲,投入一定的精力、财力是值得的,但是不能遍地开花,我们已经有两个干热岩世界项目,足矣。地热还要做社会科学,特别要做地热经济学,投入产出比要最高。”汪集旸告诉记者。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地热能中心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地源热泵产业联盟名誉理事长曹耀峰也认为,不希望干热岩遍地开花,一些概念不要往干热岩上靠。

曹耀峰表示,自青海共和盆地发现干热岩以来,国家主要在理论和试验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钻探工作主要是干热岩的温度、分布范围等做了一些基础参照,压力改造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总体上,世界干热岩EGS开发也仍处于试验和示范阶段,还没有一个商业化。

中国地源热泵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郑克棪表示,我国地热走向世界,要在世界顶层有话语权,把我国地热发展内容介绍给全世界。目前,我国积累了雄厚的基础,有了硕大的产业队伍和技术储备,可以依靠国家的政策优势支持,做好规划,积极投入。近年来,我国地热发展迅速,整个行业需要团结努力,助推我国地热攀登世界更高峰。

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能源处处长李宁波表示,发展地热能有三个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农村煤改、城市旧改、新建区域,从应用的场景上更复杂更难,需要攻坚克难,投入一些研发。

据悉,大会组织了地热能清洁供暖可持续发展分论坛、地源热泵技术创新与清洁供热分论坛、地热尾水回灌技术分论坛、第四届中国干热岩发电及中深层地热供暖技术高峰论坛等4个分论坛。同期举行了第六届中国国际地热能技术与装备展览会,集中展示了我国在地源热泵、中深层地热能、地热发电装备与及技术的最新成果。(记者 杜燕飞)

地源热泵杂志社 / 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能源处 / 中国地质调查局 / 中国地源热泵产业联盟 / 国家地热能中心指导委员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