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岩评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行稳方能致远
文 | 秦海岩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 秘书长
最近,一篇我国海上风电新开工建设7800万千瓦项目,产业出现大跃进隐忧的新闻瞬时把海上风电这个刚刚步入规模化发展初期的产业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海上风电发展现状的真实情况如何?海上风电下一步该如何发展?
首先,要看清楚海上风电的政策导向。海上风电目前还需要高强度的国家补贴,这一点毫无疑问。因此,他也必然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产业。在投身这个产业之前,了解清楚政策的导向就是非常关键的。关于海上风电,最关键的一个词就是“积极稳妥”,积极的意思就是积极开展建设实践和技术研发,稳妥就是防止冒进。《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对于中东南部、三北和海上风电的建设分别用了“加快开发”、“有序推进”和“积极稳妥”三个不同的表述,个中意味不言而喻。同时考虑到海上风电发展的不确定性,在《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中非常罕见的对各省到2020年的并网目标和开工建设的目标进行了细致的分解,对于开工建设1005万千瓦的目标并没有像惯常一样加有 “以上”两个字,硬约束的意味非常明显。
在国家能源局组织各省编制的海上风电资源规划中,也对2020年海上风电的并网和开工目标进行了明确要求。风电产业规划从“十二五”开始,科学性有目共睹,对行业的指导意义也无需更加强调,所以建议企业在建设项目前,一定要仔细考虑政策风险。毕竟不管是2016年印发的《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还是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的有关规定,项目是否符合规划本身就是地方能源主管部门核准项目和项目建成后获取国家财政补贴的必要条件,广东深水区的海上风电项目就因为不符合规划已经明确叫停。其实大家可以仔细回想下,这些年,主管部门的各级领导,从来没有对海上风电提出过“积极发展”或者“加快发展”的说法,反而总是不忘附带“稳妥”二字,这无疑是主管部门真实想法的明确体现。
其次,要正确认识海上风电所处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大部分已经并网的海上风电价格执行的是每千瓦时0.85元,补贴大概占了一半。随着“十二五”龙源,中广核,华能等少数几个企业筚路蓝缕的实践,刚刚步入产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换句话说,也就是我国海上风电刚刚系统的知道怎么干。各方面需要补的短板还有很多,比如轴承,主轴,大型铸锻件,还有大型叶片的产能都是能数得过来的,适用于海上的大型风电设备无论技术还是产能尚需提高。此外,现在适用于海上风电的大兆瓦级风电机组,一定要进行充分的研发验证,否则,会带来很大风险。此外,现在全国海上风电的安装船也只有30艘,即使考虑两年内可能新增的也只有40艘左右,考虑到施工窗口期,每年的极限安装能力也只有200-300万千瓦,如果考虑到现有的大型的液压打桩锤的数量,这个数字可能会更小。所以整个海上风电想要不受约束盲目发展,在现阶段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所谓的“大跃进”也是无稽之谈。
实际上,相关的主管部门对于真正踏实干事的企业还是呵护备至的。对于2018年底前核准的项目,只要在2021年底前全部机组完成并网的项目,仍然可以享受每千瓦时0.85元的电价。之所以强调全部机组,就是希望将目前有限的施工能力和设备的供货能力集中到少数几个真正具备建设条件的项目上,避免项目全面开花给未来补贴造成太大的负担。按照目前的价格政策,这些项目如果没有完成并网,项目执行的电价就会直降到每千瓦时0.75元甚至很可能更低。对于很多项目来说,这样的降幅差不多是颠覆性的。所以那些施工条件和施工能力没有绝对把握的项目,到底要不要盲目开工建设,项目决策方最好还是慎重一点。
第三,要明确海上风电下一步的主要任务。就像一切需要补贴的可再生能源品种一样,海上风电下一步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千方百计降成本。实际上,这一点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我国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单位千瓦造价差不多25000元,随着后来龙源等一批企业的实践,目前长江以北的项目单位千瓦造价稳定在15000元,长江以南稳定在17000元左右,但是目前已经进入平台期,多年没有进一步实质性下降,广东等海域的施工成本甚至有上升的趋势,这绝非一个好的现象。
我们以目前海上风电装机排在全世界第一位的英国为例。英国海上风电的每兆瓦时平准化成本从2011年的142英镑下降到最近一次差价合约的竞标价格57.5英镑,九年左右的时间差不多降了一半还多,而且基本上已经快要实现平价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英国海上风电这几年每年的增量都稳定在100万千瓦左右。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要推动海上风电成本的快速下降,需要保证一定的市场规模,但是不需要太大的规模。竞价才是最有效的手段,实际上英国海上风电技术进步最快的阶段恰恰是补贴方式从固定补贴改为竞争招标之后的几年。所以,千万不要把价格竞争当作洪水猛兽,对于一些有志于长期在这个领域发展的企业来说,反而应该欢迎这一机制。任何企图锁定价格突击建设和突击核准的做法,首先在格局上就显得低了。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首个竞争性配置的海上风电项目,在0.85元的基础上直降了0.12元,甚至有企业在竞标中报出了0.65元的低价,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信号。风能人应该有信心,通过埋头苦干,持续创新,力争在“十四五”末期实现平价。
另外一个争议比较多的还是海上风电未来的战略定位问题,这一点实际上仍然取决于海上风电成本下降的速度。经济性决定一切,如果海上风电不能在5-6年的时间里面实现平价,那么整个这个产业是没有未来的。有人说,沿海省份负荷集中,海上风电是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手段,但是细细想来,实际上经济性更优的选择还有很多,比如陆上风电即将实现平价,分布式光伏的发电成本也在快速下降,应用场景也不断拓展,如果海上风电不能快速的实现成本的下降乃至平价,那么能源转型的空间必将被上述品种所占据,同样的绿色能源,我们没有理由选择更加昂贵的。若想不被淘汰,唯有加倍努力,尽早实现平价。
根据统计数据,截止到2019年6月底,我国海上风电并网装机403万千瓦,其中上半年新增40万千瓦,开工在建724万千瓦。预计到2020年底,并网装机约790万千瓦,开工在建1000万千瓦左右,基本上还是按照规划平稳有序的在发展,并没有出现外界说的大跃进的情况。网传的7800万千瓦项目开工的情况,应该是记者将海上风电整体的资源规划总量误以为开工建设的规模,实际上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是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谨慎对待,无疑也对外界表露了希望海上风电稳健有序发展的意图。
所以,不管是海上风电的相关市场主体还是沿海省份的能源主管部门都必须意识到,规模化发展应该是平价之后的事情,现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苦练内功,推动成本快速下降。行稳方能致远,欲速往往不达。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往往意味着企业要承担全部的决策风险。我国目前的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缺口已经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规划目标还是价格政策的执行标准都提前3-5年说得清清楚楚,千万不要想着有政策的空子可以钻,更不要幻想未来会法不责众,因为决策失误造成项目亏损甚至烂尾的时候,勿谓言之不预也。
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海上风电不仅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还可以拉动上下游近百个相关行业的上万亿元市场,并为数十万人提供就业岗位。对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建立海洋强国具有战略意义。“十四五”无疑是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关键期,这需要全行业一起,推动我国海上风电保持平稳有序发展,从而培育出一个可以释放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我国引领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注入强大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