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与能源电力革命》出版发行
在第15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即将召开之际,《生物多样性与能源电力革命》出版发行仪式于9月14日在京举行。
本书由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以下简称“合作组织”)研究编制,是首部系统阐述生物多样性与能源电力革命关系的专著,兼具创新性、科普性、指导性,揭示了化石能源开发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创新提出以全球能源互联网为载体推动能源电力革命、促进实现生物多样性目标的一揽子方案和行动路线图。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执委办执行副主任、生态环境部生态司二级巡视员刘宁,天合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ICLEI)全球执行理事张海,合作组织秘书长伍萱等参加仪式并致辞。
刘宁表示,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政府、企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中国发起成立的能源领域首个国际组织——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贯彻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国倡议”,践行新发展理念,编写出版发布的《生物多样性与能源电力革命》,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解决能源问题开辟了新视野。
张海表示,《生物多样性与能源电力革命》首次提出了能源与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的新思路,搭建了能源电力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桥梁,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视角、新途径、新方案,这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成果恰逢其时,相信将为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发挥重要的作用。
伍萱表示,能源发展方式不合理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破坏问题的重要根源,关键要以清洁低碳发展为核心加速能源电力革命,推动建立“无污染、零排放、高效率”的新型能源发展模式,全面减少能源开发利用对自然生态圈的影响,以能源电力革命促进解决生物多样性问题。《生物多样性与能源电力革命》一书的出版发行,旨在以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加速能源电力革命,促进气候环境治理和生态资源保护,对于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生物多样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与能源电力革命》提出,生物多样性问题已成为一场全球性危机,其主要驱动因素包含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生物资源过度消耗、生物入侵5个方面,这些因素本质上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化石能源为主导的不合理能源发展方式对生物多样性危机5大驱动因素都有直接或间接作用。全球能源互联网将为改善生态环境带来5大方面、16个维度的综合效益,彻底改变不合理的能源开发利用方式,针对性地减小和消除威胁生物多样性的5大驱动因素影响。
本书还提出了以全球能源互联网加快碳减排、治理环境污染、减少栖息地破坏、推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修复和应急保护、引领生物多样性关键技术创新等6大方面21项重点举措,以及一系列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为各国开展生物多样性治理顶层设计、企业和机构开展研究和工程建设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出版仪式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展开研讨交流,分享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实现生物多样性目标的有关思考。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部副主任刘前卫表示,本书创新提出了以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能源电力革命、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思想、理论架构和实施路径,为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了全面平衡、有力度、可执行的行动框架。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公共产品平台总负责人朱春全表示,本书有助于整个行业系统更好地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纳入行业战略及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做出实质性的贡献。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杨军表示,这本关于能源电力如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作用的书,非常具有价值和开拓性,其中提出的“电-水-土-林”等模式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在保护中发展的新思路。全球环境研究所项目主任彭奎表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只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流,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本书将生物多样性与能源电力联系起来,叙述专业、案例充分,是一次有益的“破圈”行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徐荣表示,本书系统论述了能源电力与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关联和协同发展思路,从栖息地保护、环境改善、减少气候变化和生物入侵影响等方面做了深入阐述,为相关专业人士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指引和行动支撑。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倡议各国坚持生态文明、坚持多边主义、保持绿色发展、增强责任心,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今年10月,中国将在昆明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同各方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战略。《生物多样性与能源电力革命》的出版发行,是合作组织对接昆明大会,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一项实际行动。
编审:张超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