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景能源俞乐:分散式风电开发形成规模效应的三方面创新
以“创新驱动 智赢未来”为主题的“2018全国大型风能设备行业年会暨产业发展论坛”于11月22~23日在重庆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风力机械分会主办,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承办。能见APP全程直播。
远景能源(江苏)有限公司风场解决方案高级经理俞乐发表题为《创新开启分布式能源美好新时代》的主旨演讲。他表示分散式风电开发要形成规模效应,要在政策、技术、模式三个方面开展创新,如把核准承诺制落到实处,进一步扩大电力市场化,降低非技术成本等。全面标配先进传感技术的分布式智能风机,能够实时监控风机所有的重要参数,赋予了风机生命体般的感知能力,可以让风机保持航空安全级别。装在风机前缘激光雷达不仅保证风机安全,还能保证发电量提升。此外,分散式风电开发在商业模式上也要创新,可以与当地政府的生态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既是一台风机也是一个风景;与开发商合作,把零散的项目集合起来,区域的项目打包运营、管理。
以下为演讲实录:
俞乐:我给大家带来关于远景分散式的经验和想法。我的题目叫做创新 开启分布式能源美好新时代。里面有两个字很关键,首先一个美好,我们做分散为了什么?为了更美好的人类生活。我们怎么样做到美好?我们的目标就是做创新工作。
分散式这一年都很火,以前的光伏都进入到风电开发行业。分散式哪里开发?同行说是中东南部。我们去看一下在欧洲的调研,比如农场、社区、港口、工业园区这些地方都是普遍存在风电的地方,远景也做了很多先头兵的作用。除了参与了陕西的定编,河南的兰考是平原地区第一个分散式项目,而且是高塔筒项目。我们打造了一系列类似欧洲的场景。比如这一台采用的中压风机,建在长江边上,但是给旁边的工厂供电。这个项目在工业园区,也就是在江阴。这个项目在港口集团,我们跟德国丹麦的思路基本上保持一致的。我们在江阴的临港经济区已经规划了将近5万的容量。
在这一系列的工作当中,分散式如果要形成规模效应,要形成繁荣的一个前景至少有三个方面要做很多的创新工作,比如政策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政策创新其实不是厂家一个人可以做到的,我们作为风电的参与者要号召全行业一起参与,是不是容量是不是更合理一点,并不是最低就是上限。比如核准承诺制到底什么时候落地,还有非技术成本是不是可以规避掉。风电发出来的电是不是可以参与市场降低,用市场代表代替补贴。怎么量化测风的误差?这个可以提供整个风电场的数字化建设,我们原来只能提供一个点,告诉我这个风速在6.05米每秒,但是没有告诉有多大。现在同样一个点可以看到不仅提供了6.05平均的风速,还提供了量化误差,就是正负0.15,怎么出来的?基于测风塔的分析,我们做了数据的学习。
看一下实际案例分析,江阴三个项目都没有出任何的测风,最早一台已经并网将近一年了,现在还差一个月满一年。我们根据发电量的数据去反推做风速的估计,当时估计是在5.67米,风速误差1.4%,发电量误差2.7%,这个误差完全是可以被接受的。当风场场址选好之后,如果选的位置离建筑物比较近,离行人比较近。江阴有一个位置,离车辆的道路只有50米,这个对分析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么做到?有人提过一个意见,一类风机用在四类风机就能保证安全性,这个有点可笑,因为往往导致风机出安全问题的并不是设计的时候设计的容量不够,而是其他偶发因素,比如材料因素,再比如平常没有发现的生产问题或者运行问题。我们怎么做到风机能够保持像航空飞机一样安全的等级呢?我们通过智能传感技术,给风机增加更多的眼睛和耳朵,用视觉和听觉传感器,包括所有风机重要的参数实时受到监控。
针对分散式的风机,我们发现智能传感点已经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升级换代,比如我们在风机制前缘装了激光雷达,在离风80米的时候就告诉我这个风是什么样,如果有特别大的风,风机就会作出及时反应,不仅保证风机安全,还能保证发电量提升。再比如叶片、塔筒、传动链、关键连接等等都有保障,比如螺栓是不是断裂等等。
比如叶片综合状态在线监控系统,我们现在在叶片上加装了噪音传感器和实时叶片划过风机时候噪音是什么样,音频什么样子。这两个图片说明其中有一个开裂。四个塔筒上装了雷达,监测叶片划过塔筒的时候,夜间进功是多少,发现跟我们设计预判有一些不一样,或者进功小了,发现叶片有损害,有可能生产带来的损害和常年运行带来的损害,这样分析叶片存在问题,就要停机进行检测。再比如叶片根部的螺栓,会时常对叶片的螺栓进行检测。一根本螺栓掉了会分析,但是时间长了会影响安全问题。再看一个塔筒,大家觉得塔筒比较大一些,但是塔筒是不是安全呢?如果在传统中的风场,监控有限,只能通过加速的传感器来完成。我们可以更直接做这个事情,检测塔筒底端的位移等于,我们已经推出了这个系统。
噪音的问题,我们在分散式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地方环保部的要求,安徽是500米,辽宁是600米,是不是真的就合理?实际上不是的,我们现在可以做到300米,只要达到300米就能符合噪音标准45分贝的要求。我们怎么做到的?远景有一个自主开发的齿轮箱,同样的容量,同样的功率,扭矩变大了,噪音就会变小。即使在最坏的场景下也能保证噪音的标准。中压风机,远景现在有批量的中压风机运行超过一年半。
再看一下接入设备,常规的分布式需要开一个开关站,接入到电网变电站。这张图,我们在江阴和兰考做最早项目的时候都是用这种开关站,占地340平方米,包括设备,监控,路由器等等。我们在江阴第二个风场正在考虑占地20米的电网设备,能够满足所有电网的需求,以及配电的需求,监控的需求,就是这台金色的。我们既然能把占地面积能做到只有20米,里面的设备是不是可以把20米省掉直接放在塔筒里面,这是下一步要做的,以后一个风机就是一个风场,风机的出现就直接连到了电网。
我们完成了选型到了设计阶段,在园区、风场内建风机能不能完成运输和吊装?在这个场景里面所有的分析可以被及时的识别出来,可以模拟常规的吊装运输方式,我们发现常规的不满足需求,塔筒吊完之后,如果地面安装会对房子干涉,就改变吊装工艺,如果不能满足吊装过程可能真要评估一下是不是拆房子?刚才那个视频是真实的场景。
除了技术创新,在商业模式上尤其要做创新工作,是不是可以跟当地政府需求比如生态旅游、美丽乡村相结合?既是一个风机也是一个风景。比如我们在江阴做的,如果在天上拍这样的照片,这个风机不是一个工业产品,是一个艺术产品。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类似江阴的风场出现,不依赖政府补贴。我们也希望跟开发商之间有更多的合作模式,会把零散的项目集合起来,能够把区域的项目打包去运营、管理。我们在开发风电的时候不至今是风电,我们跟光伏结合起来,打造新能源风电行业的命运共同体。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根据速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