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泡沫褪去后,新能源造车新势力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一条延迟展期的短信,让已经褪去资本泡沫逐渐现出原形的新能源汽车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日前,有消息称,原定于10月30日-11月1日在上海举办的新能源汽车自动化技术展因故延期。根据网友提供的短信通知截图显示,延期原因为“行业不好致使部分参展企业计划有变”,新的举办日期改为2020年8月7-9日。
对此,展会组委会工作人员表示,延期情况属实,延期的主要原因是新能源车企的补贴弱化,导致新能源汽车厂商的参展意愿减弱。
而部分网友却认为,延期的主要原因是原来预计的60多家参展企业中有30多家已经倒闭,还有部分企业因展费问题也不再打算参加。
与此同时,一份某股份银行的内部邮件也被媒体“网曝”了出来。报道称,猎豹汽车、众泰汽车、华泰汽车、力帆汽车四家车企年底将进入破产程序,预计涉及约500亿元坏账。
值得注意的是,截止发稿时,众泰汽车已发布严正声明否认了其破产传闻,并表示已向相关部门报案。(其余三家暂未回应)
然而,即使上述四家车企没有破产,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洗牌期”却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前几年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逐渐现出原形,曾经风光一时的朝阳产业,屡被卷入欠薪、停工、倒闭等漩涡。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今的境遇还要从曾经的辉煌谈起。而我国新能源汽车的辉煌则可追溯到2001年正式启动的“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的实施。
2011年9月,科技部组织召开“十五”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可行性研究论证会,从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战略高度出发,选择新一代电动汽车作为我国汽车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以促进我国汽车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而后,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得到了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全方位的激励政策,从研发环节的基金补助、生产环节的双积分,到消费环节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再到使用环节的不限牌不限购,运营侧的充电优惠等,几乎覆盖了新能源汽车整个生命周期。
尤其是2014年以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交通部等多个中央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更是直接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突飞猛进,其取得的瞩目成就也是显而易见的:20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仅8159辆,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3.1万辆、渗透率首次超过1%,2018年销量突破100万、达到125.6万辆,九年内复合增速达到87.5%。从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来看,我国已连续四年占据全球第一。
在政策红利刺激下,汽车市场可以说是烈火烹油、繁花似锦,合资企业和自主品牌争奇斗艳。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8年年底,国内的新能源汽车车企已经多达300多家。同时适逢互联网崛起,加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逐渐积累起的雄厚资本,一批造车新势力也乘着这股东风顺势而起。
在造车新势力发展之初,确实为沉闷的汽车行业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用互联网思维、资源整合以及出色的融资能力,一度成为让人十分看好的企业。
随着乐视、蔚来、威马等造车新势力不断涌现,也让互联网造车理念红极一时。生态、体验、智能互联等时髦的互联网词语打破了传统汽车产业的固有语境,但与之相伴随的质疑、批判声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波。
“对于互联网造车,我们并没有太大危机感,因为汽车行业的门槛很高,按照沃尔沃SPA平台举例,一条生产线从研发、建设、投产至少需要约700亿,互联网造车单独建厂是不明智的,而代工的话,一旦做强又会被主机厂限制”一位资深传统车企从业人员告诉能见。
此外,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CCTV财经频道主办的“改革开放40年,向中国汽车人物致敬”之中国汽车论坛上的一番言论则是把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之间的矛盾直接公开化。
“用互联网、电动汽车到处忽悠,我觉得很危险,老百姓那点钱赚的不容易”。李书福抨击,“这些新势力没有丝毫成功的可能。今天遍地开花、欣欣向荣的造车新势力,明天就是遍野哀鸿,那些融来的成千上百亿的社会资本,终将血本无归!”
在他看来,无论是蔚来、小鹏、拜腾,还是云度、前途、爱驰,在它们的展台上,翻来覆去无非就是智能、网联、电动、共享这些时髦的概念,无非就是一个比一个更硕大的显示屏,一个比一个玄而又玄、虚而又虚的噱头。
实际上,真正给新能源汽车行业“一记重击”的还是政策收紧及补贴退坡。
2018年2月,国家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自2018年6月12日起,新能源乘用车及新能源客车的补贴退坡幅度为30%,新能源货车及专用车的补贴退坡幅度则为60%。
2019年3月,财政部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再次明确2019年新能源补贴政策大幅退坡:国家补贴标准平均将降低近50%,地方补贴直接退出。
除了补贴退坡,政策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准入门槛也在不断提高。
2018年5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了《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明文规定:新建纯电动汽车资质审批权下放;投资方在项目达产前不得撤资;新项目需落户在纯电动汽车产业环境优良的地区;已经拥有获得了造车资质的地区,很难再有新建纯电动汽车生产企业。
政策一出,立即掀起轩然大波。因为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准入门槛的升级,同时也意味着想挣快钱和代工的企业都可以回家“哭一哭”了。
紧随其后,2018年9月,保罗广汽本田、华晨汽车、长安雪铁龙、长安铃木等30家车企被工信部点名批评,原因竟是它们已经停止生产新能源汽车超过一年,“占着鸡窝不下蛋”。工信部要求相关企业再次生产需要经过工信部核查,不能保持准入条件或破产的企业,将被撤销资质。
如此严厉的政策调整,让曾经依靠补贴“浑水摸鱼”甚至“骗补”的低端新能源车企没有了生存之路,而没有自己核心技术,靠“烧钱”维系的企业的生存空间也将注定越来越狭窄。
可以说,新能源汽车这块“肥肉”,已经越来越难吃到口。政策的收紧,市场的竞争,面对多重挑战压顶的新能源汽车之路,能否顺利走过“成长期”,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考验。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