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访谈: 企业助推中国“碳中和”
2020年10月14日-16日,2020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 2020)在北京新国展隆重召开。作为全球风电行业年度最大的盛会之一,这场由百余名演讲嘉宾和数千名国内外参会代表共同参与的风能盛会,再次登陆北京,本届大会以“引领绿色复苏,构筑更好未来”为主题,聚焦中国能源革命的未来。能见App全程直播本次大会。
在14日下午召开的新能源行业助推绿色发展分论坛上,来自世界资源研究所、彭博新能源财经、北京环境交易所的代表们围绕企业助推中国“碳中和”为主题进行了精彩的交流和探索,圆桌访谈由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气候与能源部能源转型项目总监袁敏主持。以下为访谈实录:
袁敏:大家下午好,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机构,世界资源研究所成立于1982年,总部在华盛顿,是一个致力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类NGO,中国办公室是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第一个海外办公室,主要关注跟人类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关的七大议题,包括气候变化、能源、可持续城市、森林、水、粮食、资源还有海洋保护。
接下来进入正题,众所周知,近期习主席提出了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全球遭受疫情重创的时刻给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重振了信心。当然目标具体如何落实,还有待于大量细致研究工作的开展,那么在此背景下,企业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还面临着哪些困难或挑战?首先有请彭博新能源财经的高级分析师栾动为大家分析解答。
栾动:我觉得最主要的挑战其实不是企业自己的问题,而是政策和制度设计的问题,为什么呢?就拿绿电采购来做比方,刚才鉴衡的宋总也说了一些情况,根据我们的数据收集发现,中国现在31个省大概是一半的省份能够企业自己去绿电采购,但是这一半的省份里面只能购买非保障收购小时数之外的绿电,这部分绿电购买以后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发电企业发这部分绿电卖给隆基了,卖完以后还能卖绿政,所以绿色环境属性的归属现在不明确不合理。最后一个问题是什么?就是国外绿电采购最重要的一个事情叫额外性,就是企业行动以后,才导致了这个新建的电场产生新的绿电开始发电。
总而言之,一个是省份数量的问题,一个是电力的采购的量的问题,第三个是环境归属的问题,第四个是额外性的问题,这四个问题我认为是目前困扰着中国有意愿去做绿电采购或者说更广泛的来讲为减碳努力的企业的最大的一个障碍。
袁敏:对于刚刚提到的这个我也是非常有体会,因为WRI也在推动企业的绿电采购,全球层面WRI也是可再生能源采购联盟的一个发起方之一,所以我们中国办公室过去几年也在跟风能协会等等在框架下推动国内企业的转型,对于企业怎么去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其实我也有一个个人的粗浅想法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主要想谈三个关健词。
第一个关健词就是量化,其实量化就是企业层面的温室气体核算,它是企业实现“碳中和”的一个非常基本的步骤,也是非常关键的步骤。
第二个关健词就是关于目标的设定,刚才其实在几位专家的发言当中都提到了科学碳目标,其实科学碳目标是想在摸清排放基础的基础之上,如何设定这个符合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目标,这也是企业很关心的一个问题,科学碳目标也是WRI跟WWWF还有CDP等几家机构于2015年的时候发起的一个倡议。
第三个关健词是路径,其实减排路径的研究制订它是关系到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也是关系到企业的成本跟收益的问题,对于很大一部分企业来说,其实从能源行业着手应该还是潜力最大的一个途径,所以就是节能优先就像李沐在开始提到的节能优先依然是倡导的方向,同时很多企业也在探索。
除了上面提到的“碳中和”的这些方法,其实碳市场也是被寄予厚望的一个路径,中国“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其实对于中国的碳市场建设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下面我们就有请北京绿色交易所碳交易中心能力建设中心主任张主任来谈一谈对中国碳市场建设的一些观点。
张岳武: 今天能来到这个场合我觉得挺荣幸的,其实“碳中和”这个词其实之前早就有了,自从习主席提出来之后,最近特别火,这也为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提升了信心,我今天主要想说三个点。
首先,讲一讲什么叫“碳中和”,从一个通俗的角度来说其实“碳中和”就是对自己无法避免的排放通过其他的比如说一些减排形式把它抵消掉。也就是到了2060年不是说不排放了,届时可能每年国家还要排放若干亿吨的气体,但是我们同时也拥有若干亿吨的减排新用,比如说碳汇,比如风光电项目产生的CCER。从这个逻辑上去讲,要早日实现这个“碳中和”这个目标,就是要减排,也就是说未来这三四十年,我们减排努力越扎实,排放越少,就越能早一天的实现这个“碳中和”的目标,
第二点,就是如何去平衡减排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很长期的问题,我们要发展同时也要减排,减排是需要付出成本的,那怎么办呢?这种碳交易,这种市场化的工具,其实就是一个选项,什么是碳交易?我想在座的各位可能也对这个东西应该比较清楚,其实碳交易,就是一个用真实透明的市场价格信号来引导碳的排放权这种稀缺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而最终实现了全社会减排成本的最低化,同时也能起到有一个很高效的减排效果,其实它是一个市场化的手段。
第三点,那工具这么好,现在国内是个什么情况?碳交易这个东西是个舶来品,它最早是从英国,然后发展到欧洲大陆,现在全球第一大碳市场部还是欧盟谈市场,刚才也讲了第二大市场还是北美,咱们是从2011年开始,发改委当时批了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还有广东、湖北、深圳一共七个地方搞碳交易试点,但是咱们国家很大,不可能说立马把工具运过来在全国推行,所以说搞试点,还有2016年的时候福建省自己搞了一个碳交易市场,目前在中国已经运行的碳交易市场是8个,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运行实践证明这个机制是有效的,通过一些科学的测算,好多地方的区域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年度排放总量,还有单位产值的排放量或者叫碳强度都实现了一个下降的趋势。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