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森惠祐代表IEA发布《煤炭市场中期报告2016》(全文)
能见App讯:12月12日,由国际能源署(IEA)主办、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协办的《煤炭市场中期报告2016》全球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国际能源署能源市场和安全部总负责贞森惠祐(Keisuke Sadamori)代表IEA发布了《煤炭市场中期报告2016》,以下为全文实录。
主持人:下面我们热烈欢迎国际能源署能源市场和安全部门负责人贞森惠祐先生,来介绍这次煤炭市场中期报告2016,大家热烈欢迎!
贞森惠祐:非常感谢杨先生,非常感谢您对我的介绍。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我很高兴来到北京来发布国际能源署煤炭市场中期报告2016。在这儿,我想感谢所有的与会者今天到会,特别是要感谢NRDC,他们是今天会议的东道主。这也是国际能源署发表的第七期煤炭市场中期报告,也是我们第二次在巴黎总部之外发布这个报告,去年我们去新加坡做了中期报告的发布,今年现在我很高兴在北京来发布这个报告。这样的一个发布地点的选择,不光反映了国际能源署决心让我们的大门朝向主要新兴经济体敞开,同时也是再次凸显了中国以及中国的政策对于全球煤炭市场的重要性。
在这儿想问我们的讨论奠定一个基调,我们来看一下今天全球煤炭市场的状况。本世纪全球煤炭需求于2015年第一次经历了下降,实际上从量上来说,2014年就已经发生了下降,但是2015年毫无疑问无论是量和能源内容,或者是能源值都经历了下降,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里程碑。同时在2015年美国煤炭的降幅也是美国历史上幅度最大的一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我们看到了2015、2016年两次的煤炭下降,而且电力、钢铁、水泥三大耗煤行业都出现了下降,在中国煤炭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这是很明显的。而从九十年代初期以来,2015年全球煤炭交易第一次下降,中印欧的进口下降。但是虽然煤价在2015年偏低,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印度这三个国家大大的提高了他们的产量,印度国内的政策是进一步促进本土煤炭生产,降低出口的依赖度。但是2016年以来,我们看到煤价的上升很多人没有预料到,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控制供应的政策,以及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尼西亚的供应中断带来的。煤炭市场的东移持续了很长时间,这样一个趋势仍然在加速当中。在2000年中东和北美加在一起占全世界煤炭需求的约一半,而当时亚洲仅占不到一半的全球煤炭市场需求。经过本世纪15年发展,2015年发生了改变,欧美加在一起占全世界需求的不到四分之一,而亚洲已经占到约四分之三,这个趋势仍然会持续下去。我们也看到了各个地区之间增长的不对称,不均衡,也使得煤炭引起的争议更多。一方面,我们要确保人们能够获得能源,另一方面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样的一对矛盾变得更为突出。
我们来看一下焦煤的价格,大家看一下钢铁生产是炼焦煤的因素。这张幻灯片是2014年以来增幅非常小,而2015年我们看到炼焦煤的价格没有上升,而是有所下降。由于需求萎靡不振,所以炼焦煤的价格每吨低于80美元,这是2016第一季度的统计数据。但是从5月份以来,炼焦煤的现货价格不断上升,10月份已经打破了每吨300美元的水平。主要的驱动因素是中国煤矿的工作天数的减少造成了供应的下降,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从下降以来,钢铁生产上升,以及澳大利亚的一些煤矿生产的中断,这样的一场完美的风暴,使得炼焦煤的价格升每吨300美元以上。而在2011年上半年,澳大利亚昆士兰的洪水影响,也打破了这个大关。大家看这个幻灯片。
我们接下来看一下动力煤价格,在这个价格变化当中,中国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大家也看到了,中国煤矿的工作日从330调到276个,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也出现了一些干扰的因素,使得价格上升,另外需求侧的压力不断上升,因为在夏天中国的燃煤火力发电不断的上升。我们现在在北京,所以讨论这个话题是最合适的场合。由于消费地区和生产地区不均衡,煤炭在中国是内部移动的,最大的生产区比方内蒙和山西是通过铁路输出它们生产的煤炭,就是红色的区域,是通过铁路送到北方的沿海城市,然后再海运到东南沿海。每年中国国内有6亿吨的煤炭运输。
与此同时,这些沿海的港口每年也是从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进口两亿多吨煤,这些地区的消费企业可以从中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来输出煤,主要是取决于价格,每个有大规模煤炭生产和大规模消费市场的国家在理论上都会产生像中国同样的情况,但是中国与众不同的是中国的规模是如此的巨大,中国国内市场的规模是海运煤炭价格规模的4倍,而从运到沿海地区的煤炭规模而言也就是相当于全世界整个海运煤炭交易市场的规模,所以中国的需求和进口一方面会进一步变化,但是这样一个巨大的套利能力仍然会多年持续存在,所以中国国内的这些企业的选择和动态变化,对于国际价格来说将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展望前方,我们认为全球煤炭的增长会停滞失速,在我们展望期会进入平台期。我们看中国煤炭需求的结构性下降,虽然速度非常慢,而且有所起伏,到2021年末,如果电力增长是符合历史趋势的,而且新增水电容量较少的话,我们会看到发电对煤炭的需求会有所增加。接下来看另外一个市场是印度,我们看到印度的钢铁和水泥行业的煤炭需求会进一步增长,因为印度在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以及发电行业。虽然印度的可再生能源在经历大规模的扩张,到2021年能达到100TW的装机容量。东盟国家在若干年当中,在百分比上来说是最大的增长地区,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将会通过燃煤发电来满足它们与日俱增的需求。
在美国电力需求萎靡不振,可再生能源上升将遏制煤炭需求,但是天然气便宜将是推动美国萎靡不振的主要原因。我们把所有这些国家的情况综合起来看,我们认为煤炭需求的前方曲线是持平的,但是最大的变数来自于中国,因为中国的规模非常大,以及煤炭在中国经济当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印度不会成为下一个中国,而且东盟地区也不可能替代印度,因为在煤炭消费的体量上这几者之间是很不一样的。
我们看到中国的煤炭需求从结构上来说在慢速的下降,但是在我们预测期末期,我们会看到煤炭需求有所上升,主要是水电增长。中国市场是主要的煤炭市场,中国煤炭占比超过了60%,所以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中国煤炭消费的主要参数。但是经济增长和煤炭需求之间的正相关性已经有所削弱,甚至会被以下三个因素所打破,能效、经济的重构平衡和能源结构的多元化。
我们IEA的能效市场报告是今年几个月前刚刚发布,我们这个报告指出中国改进了能效,对中国的能源需求情况已经产生了巨大影响,能效、水平在中国各个最终用户部门,包括居民、取暖、交通、工业,改进了超过19%,这在2000年到2015年,相当于2015年的6亿吨煤的情况,这些能效的改进我们认为将继续下去。
另外,整个发电能源使用的多样化也是令人深刻的,水电过去几年非常不错,核电、太阳能也取得巨大进化,未来将进一步出现多元化。所谓的中国经济的再平衡,从投资于重工业的经济模式到消费和服务导向的经济,同样对中国的煤的需求增长产生巨大影响。我们努力来评估一下整个的煤炭需求的变化轨迹,如果没有经济再平衡的话是怎么样,根据历史的弹性,相当于电、钢、水泥,跟我们的预测进行比较。我们看到在经济增长这块产生的影响比多元化,多样化这方面产生的影响更加巨大。
下面我们再看一看美国的情况,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三大世界,美国的煤炭需求下降,主要是燃煤电厂发电的下降,我们也看到整个在九年的时间里,煤炭发电减少了600TW。另外,第一个因素是整个能源或者电的增长疲软,近年来很缓慢,通过它的能效的改进。油、水电和核电在过去的十年也有所下降,石油没有在发电中起很大的作用,水电也取决于天气,所以我们觉得有些核电厂退役这方面的产生的影响。哪些抵消了煤和其他的下降呢?抓紧是风能,风能增长迅猛。主要是由于美国的税务的安排。同样,还有一些太阳能电伏方面增长了不少,但是多数煤炭的减少主要是由天然气来代替的,因为天然气越来越廉价,特别是包括裂变。当然不要忘掉一些环境规则,监管条例的作用。比如说美国的MATS这方面的水银、空气有毒的标准,所以使公共事业公司必须要关闭一些煤炭发电厂,他们必须要投资来满足达到环保的规定。
走向未来,我们看到煤的需求要下降,主要不是增长,不是天然气,而是可再生能源,天然气价格已经很低了,而煤转到天然气的潜能已经用的差不多了。在欧洲很多国家越来越不用煤了,比利时在欧洲关闭了所有的燃煤电厂的国家,英国已经宣布了到2025年结束用煤发电,其他的国家也做了类似的宣布。刚才的一些幻灯片,大家可以看到欧洲煤的比例减少了,我们可以看到煤在多数的欧盟国家并不那么明显。特别波兰的例子,波兰的供应80%是发电,而且主要是国内的煤矿,这样使波兰仍然对它的社会和经济原因,煤炭还是非常重要的。
尽管德国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它们国内燃烧和进口仍然是能源组成的重要比例。当然还有一些核电厂的退役。事实上煤的需求在2015年增加了,同样很重要的一点,还有一些国家不仅是德国和波兰,还包括保加利亚、捷克和希腊,所以煤仍然是发电的主要作用,能源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走向未来,我们看到整个电能需求下降,整个的批发电价的下降和工业的排放越来越严格的规定,煤的需求也会下降,取决于欧洲国家具体的政策,它的下降速度是快是慢。当然人们激烈的争论着,煤炭提供能源给发展中国家到底怎么样,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我们要仔细考虑燃煤电厂的情况。在中国在过去十年取得了很大进步,令人惊讶。从2000年1300TW,增长到2010年的4200TW,煤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从2000年1000TW,增加到2010年3250TW,在十年期间,中国给它的煤炭的发电的产能基本增加了200兆瓦的产能,这是每天增加200兆瓦,这是中国取得的成绩。中国国内的电气化大规模发展,中国现在成了煤电厂的出口国,很多亚洲国家从中受益,它们进口了中国的火力发电厂。包括在欧洲,甚至美国,中国都出口了不少的燃煤电厂。所以在亚洲和妃甸建立煤电厂是等于人们获得能源和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艰难的取舍。
我们的预测,全球这方面的交易,还有几个不同的趋势。在欧洲尽管煤的生产下降,进口也要下降,因为煤的需求下降的更快。在日本和韩国,我们预期进口会比较稳定,有一些国家它们已经是进口国了,要增加,不是大规模的增加煤的进口。比如说土耳其、越南、马来西亚和其他一些国家。我们可以有信心的预测这一点。另一方面,中国和印度实际上是两个大的问号,这两个大的市场,巨大的市场,特别是中国是巨大的市场,在这两个国家多数消耗的煤都是国内消费的,所以它们的进口影响到世界,中国的市场已经是全球的海上煤炭贸易市场的三倍或者四倍。所以任何小的国内市场的不平衡,都会在国际贸易中放大。印度规模比较小,也会起着类似的作用。但是有所不同,为什么?印度很难增加它的这种焦煤的生产,因为它们要求一定的质量水平。所以我们预期在印度的焦煤进口还会继续,因为它们不断地炼钢生产增加,所以这意味着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印度将成为重要的角色,会在进口量方面出现不可预测性和上下波动性。
现在谈整个的气候变化的问题。来到CCS,煤炭的储存。现在有15个大规模的CCS项目,6个开始在2017年底之前运作,今年coal项目是把一部分二氧化碳的储存,已经开始运作,每年就要开始。这个是在加拿大2014年运作的,合成燃料的项目。这些项目表明CCS捕捉和储存并不是一个科学幻想,而是一个证实了的可用的技术。但是还有两个,包括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储存,大概能够有800万吨的二氧化碳,但是和煤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到了这个量的1500倍之多。第二点,这些项目是很长时间以前做的决定,产生的结果,还没有最终的大规模的CCS项目的投资决定,为了更好的发展CCS,我们必须要有各国政府坚定的承诺和采取行动。
所以让我总结一下,经过十年的强劲增长,我们现在看到煤的需求停滞不前,在未来几年也会这样。两大明显的趋势,印度和东盟区增长,欧洲和美国下降。中国的发展轨迹不清楚。当然这一点会决定全球的趋势。我们看到了中国的煤的需求结构性的下降,所以这种需求会有上下波动,规模不大。至于煤的贸易交易,经过一些年的收缩以后,到这个时期结束的时候,我们预测会有一些恢复,包括一些煤电厂,包括越南、马来西亚、阿联酋会有一些增长。我们看到2016年煤有一些回升,是临时的情况,而不是市场因素的变化。我们预测2017年将低于目前的水平。经过巴黎协议一年之后,我们还看不到CCS煤炭的捕捉和储存取得的进步,我们没有CCS的话,煤的前途受到重要的挑战,我们的全球气候变化的目标的实现也受到巨大的挑战。感谢大家耐心听我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