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电力为新疆带来蓬勃活力——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援疆工作综述

国网新疆电力 2019年11月15日 230

  新疆是亚欧大陆的地理中心,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新疆的发展,与能源开发密不可分。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主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将助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茫茫草原到大漠长河,一条条银线穿越天山南北,一批批优秀人才奔赴边疆,给新疆经济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主网升级延伸打通能源动脉

  1977年,新疆第一个110千伏供电环网在乌鲁木齐问世;1986年,110千伏环网成功升级为220千伏。2007年11月,新疆实现220千伏电网全疆联网。这个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东起哈密,西至博州、伊犁,北到塔城、阿勒泰,南接喀什、和田,东西伸展约2000多千米、南北约3300多千米,覆盖区域面积约120万平方千米的电网,以“电网覆盖区域面积之最”创造了世界纪录。

  一次次电网升级,给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作为我国五大综合能源基地之一,新疆具备同时开发煤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的条件。由于新疆自身消纳能力有限,“疆电外送”成为助力新疆消纳富余电力、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

  公司大力支持“疆电外送”通道建设,大力推动“疆电外送”,实现优势资源转换,在打造“硬”平台上持续用力。

  2010年,750千伏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第一通道建成投运,结束了新疆电网孤网运行历史。当年,新疆外送电量31.5亿千瓦时。

  2013年6月,750千伏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第二通道建成投运,“疆电外送”能力提升到200万千瓦。

  2014年1月投运的±800千伏哈密南—郑州直流输电工程,成为一条连接西部边疆和中原大地的“电力丝绸之路”,也让新疆电网跨入了特高压时代,在推动国家能源资源大范围配置、保障国家能源供给、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和缓解环境压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哈密南—郑州特高压通道累计外送疆电超过2200亿千瓦时,相当于外送标准煤6776万吨,带动经济效益超过120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超过14万个。这条西电东送大动脉,在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新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缓解华中地区用电紧张、促进能源资源远距离调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9月26日,准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运。这是当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直流输电工程,每8小时20分钟即可输送1亿千瓦时电能,直接带动电源等相关产业投资约1018亿元,可增加就业岗位2.8万个,每年拉动GDP增长130亿元,增加税收24亿元。

  新疆丰富的资源被转化为电能,强劲的电流在头顶的一条条银线中奔流,不仅浸润着新疆大地,还灌溉着远方。

  为更进一步缓解电力消纳矛盾,“市场化”成为援疆工作的又一“利器”。2016年9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批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同时,新疆自治区政府提出把消纳新疆电能作为援疆工作的补充升级,以市场化方式确定电价的“电力援疆+市场化”方案促进新疆电能外送消纳,实现各方共赢。

  2016年9月7日,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在交易平台发布公告,开展第一批新疆送往江西、天津、江苏的“电力援疆”挂牌交易,宣告多方共同推动的“电力援疆”正式实施。

  多方协调、竭尽全力,全国一盘棋,新疆的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大江南北。2016年,通过交易的方式,新疆外送电量超过25亿千瓦时,不仅极大缓解了当地能源消纳、拉动了新疆GDP增长,也助推了中东部援助省份的节能减排。

补强农网“血脉”普惠民生福祉

  在阿克苏地区温宿县阿热勒镇皮亚其村村民吐尔洪·艾买提家的小院里,粉碎机和磨面机每天都“隆隆”地运转着。看着眼前这些忙个不停的“致富机器”,曾经是贫困户的吐尔洪感慨道:“这电啊,可给我脱贫帮了大忙。”

  在吐尔洪的记忆中,20世纪80年代,电是个奢侈品。“整个乡镇只有一个小型发电站。”吐尔洪说,那时候生活照明靠的是蜡烛、油灯,农业生产靠的是人力和畜力。

  这种状态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1996年,中央作出开展对口援疆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1998年,国家实施“两改一同价”。通过4年大规模的农网改造,到2001年,新疆先后建成75座110千伏变电站、422座35千伏变电站,8715千米35千伏输电线路、51808千米10千伏配电线路、60974千米低压线路,45个“无电乡”149个“无电村”3.2万户农牧民结束了无电历史。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乔拉克铁热克乡村民杨学仁有一个“创业梦”。2002年,他贷款开办农机制造厂,提出用电申请的第二天,供电所的技术人员就把动力电接进了厂房。

  现在,杨学仁的农机制造厂年产值超过100万元,生产的“学仁牌”多用途粉碎机不仅畅销伊犁,还进入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等周边国家的市场。

  吐尔洪和杨学仁的故事代表了成千上万受益农牧民的故事。

  虽然农网改造极大地改善了新疆农村用电状况,但当时仍有一些分布在偏远山区、绿洲边缘及大漠深处的农牧民与光明擦肩而过。2006年6月17日,公司与新疆自治区政府决定共同筹资3.36亿元,通过电网最大限度延伸的方式,重点解决分布在全疆63个县235个乡658个村的2.1万户农牧民的用电问题。2007年9月27日,新疆“户户通电”工程全线告捷,2.6万户农牧民告别了无电的日子。

  发展不只是数量的增加,更是质量的提高。如果说农网改造和“户户通电”满足了新疆群众“用上电”的需求,那么2016年启动实施的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则逐步解决了农村地区电力保障能力与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在加快城乡电力服务均等化的进程中,让所有城乡居民“用好电”。

  2017年6月,新疆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完成,累计投资34.02亿元,覆盖新疆13个地州86个县市870个乡镇,完成了748个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992个村村通动力电,以及1594眼机井通电的任务,满足了5065座烘干房、1122座冷藏库的用电需求。

  2018年,新疆261个深度贫困村实施了农网改造升级。这带来的不仅仅是稳定可靠的供电,电能附加的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是更深层次的意义。

  生活在喀什地区疏勒县洋大曼乡的艾则孜·阿布都卡迪尔,每年一入秋便要张罗买煤。但今年,他家用上了电采暖。

  以前,艾则孜一家用煤取暖一冬需要1500~2000元。用煤取暖,屋内卫生条件差、安全隐患大,周边环境也不干净。现在用电采暖不仅没有这些问题,还可以根据天气变化和居住房间来调节温度,而且只需要1000元左右。

  在中央有关部委的协调和支持下,公司加强与新疆自治区政府沟通,编制了南疆四地州“煤改电”配套供电工程三年规划,2019~2021年规划投资129亿元,为89万户“煤改电”农村居民提供电力保障,新增供暖面积4460万平方米。2019年,公司完成喀什、和田、克州211个乡镇1049个村32万户居民的冬季供暖供电工程建设改造。

  “煤改电”工程不仅提高了乡村电气化程度,也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位于克州阿图什市小微产业园内的新疆比巴哈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无花果加工的小微企业。它的发展得益于南疆部分县市开展的“煤改电”试点工作。

  “无花果成熟后,常温条件下只能保存一两天,所以之前只能在当地和周边城市销售。很多村民的无花果都是依靠自然风干的方式处理,在晾晒过程中,有些无花果还会生虫。今年我们公司通过电能用机器烘干处理无花果,无花果的品质得到了保证,销路广了,更多人获得了工作岗位。”该公司检验员艾科热木·图拉克说。

加强交融交流培养人才队伍

  2018年,阿曼吐尔·依沙木丁主动申请成为“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一员。

  阿曼吐尔·依沙木丁是伊犁供电公司的一名哈萨克族员工。自2007年起,他担任昭苏县供电公司萨尔阔布乡供电所所长。其间,他走访乡村各族群众,宣讲维护民族团结,带领供电所员工帮助乡村小学生40余人次,为孤寡残困家庭提供义务服务100余次。驻村以来,阿曼吐尔·依沙木丁总结在基层为群众服务的经验,凭借着熟练双语的优势,深入田间地头,走进村民家中,传递党的声音、宣讲党的政策,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9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表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的决定》。阿曼吐尔·依沙木丁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从2014年到现在,国网新疆电力共派出56个“访惠聚”工作队、40名第一书记,赴64个村开展驻村工作。

  年发电收益约18万元、可兜底式扶持60户贫困户的光伏扶贫项目,330名学员参加培训、53户贫困户青壮年实现就业的技能扶贫项目,规划建设集文化广场、特色小吃一条街、“农家乐”为一体的特色综合贸易中心项目……国网新疆电力“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坚持“输血”和“造血”功能并重,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以光伏、产业、技能扶贫为抓手,推进脱贫攻坚,维护社会稳定,帮助各族群众拓宽致富门路,让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

  与此同时,公司大力促进当地就业,优先招聘、优先录用新疆本地生源及少数民族学生。2018年以来,国网新疆电力招录大学毕业生近3000名,其中本地生源占比48%,少数民族毕业生占本地生源的35%。目前,国网新疆电力全部用工中,当地劳动力占比84%,少数民族用工占比超过30%,在驻疆央企中数量最多、占比最高。其中南疆四地州供电企业少数民族用工占比达到53%。

  人才是发展的根本,援疆最终要变“输血”为“造血”。公司高度重视国网新疆电力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加大人才援疆力度。从2006年起,国网新疆电力组织青年管理和技术骨干赴山东、江苏、上海、河北、福建、浙江等电网企业实践锻炼,每年8~10人,每期半年,目前已累计组织14批134人次。

  在安排在疆员工“走出来”的同时,公司还加大内地人才“送进去”的力度,通过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挂职交流等举措,打造出又一支助推新疆电网发展的队伍。

  2008年9月3日,是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原农电部副主任李黎人生轨迹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作为公司选派的第一批援疆干部,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新的岗位上干好工作。“一定要立足本职,将知识、经验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深入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方法,努力破解难题。”来到新疆的第一天,李黎就把决心写在了援疆周记的序言上。

  帮扶期间,李黎发现新疆各地州电网企业缺乏统一的配网典型设计标准,不利于低压配网建设管理。为此,他根据在各地州的实际调研情况,提出了“简化结构、提高标准”的配网建设理念,并主持编制了国网新疆电力第一部配网典型设计标准,初步解决了全疆各地配网建设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从2008年起,公司每两年从先进省级电力公司选拔8名处级优秀管理人员到国网新疆电力支援帮扶,到目前已经有40人次,为国网新疆电力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2015年开始,公司选派优秀专业人员,赴国网新疆电力艰苦边远地区开展为期一年半的东西帮扶工作。目前已有56人圆满完成帮扶任务,第三批40名帮扶人员正在新疆支援帮扶,到2020年5月结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进一步加大专业帮扶力度,公司从2017年开始每年组织开展援疆帮扶培训,目前已经完成营销、配电、技术监督、体改、人资、直流等13期,累计培训780余人次。

  新疆电网建设的技术力量和管理力量稳步提升,电网建设、农网改造、人才储备等方面都有了显著变化。从主网、配网到农网,延伸的大电网线路打通了发展的“任督二脉”,从“用上电”到“用好电”,可靠的能源电力保障与服务推动新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加速发展,阔步前行。

信息来源:国家电网报

昭苏县供电公司 / 国家发改委 / 北京电力交易中心 / 国网 / 国网新疆电力 查看更多